催化剂|无数人重复的实验为何成就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二 )


“氨基酸必须作为酶的一部分 , 才能催化化学反应吗?单个氨基酸 , 或类似的其他简单分子 , 是否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在他们之前 , 谁也没想过 。 ”丁奎岭说 , 这种跳出思维定势、不走寻常路的创新思维 , 值得所有科研工作者细心揣摩 。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周剑曾于2005年至2008年在本亚明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后 。 “他从不加班 , 最欣赏的就是用轻松悠闲的态度去攻克科学难题 。 ”在他记忆中 , 本杰明鼓励学生在喝酒、踢球、开会交流中充分自由探索 , “他希望我们集中精力去思考最前沿、最顶尖同时也是自己喜欢的化学问题” 。
而戴维对于原创的追求 , 更加极致 。 在左智伟眼中 , 这位导师对科研的要求非常严格 , 至今只发了不到百篇论文 , “有很多工作其实已经足以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 , 但他总是觉得这些工作没有足够原创性、对后续研究没有足够启发性、不能产生重要影响 , 因此 , 他宁可不发” 。
“中国缘”颇深 , 有多位中国博士后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终于回归到了纯化学领域 , 而两位新科诺奖得主与中国都有着颇深的缘分 。 在本亚明实验室完成深造的中国博士后多达20多位 , 而戴维的实验室也先后接收过十多位中国博士生和博士后 。
虽然因为学术上的竞争关系 , 本亚明与戴维之间的关系颇有些“紧张” , 业界传言他们一般不会出现在同一个学术会议上 , 但他们对于中国同行、中国学生 , 都非常友好 。
在疫情发生前 , 本亚明经常会“突然”出现在上海有机所的园区里 , 熟稔到事先连招呼都不打 , 就过来面试几个学生或是跑到某个同行朋友办公室聊天 , 随后又离开 。 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游书力清楚记得 , 本杰明最喜欢吃红烧肉 , 每次来所里吃饭必点这道菜 。
“本亚明50岁生日是在上海过的 , 还是在浦江游轮上 。 ”周剑说 , 2018年他邀请本亚明来上海讲学 , 顺便把他在中国的学生都召集到上海 , 一起为导师过了一次生日 。
【催化剂|无数人重复的实验为何成就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最近 , 戴维还为有机所的学生开了一次线上讲座 。 “过去 , 他差不多每两年会来一次中国 , 在美国他也每年带学生到家里聚会一两次 。 ”左智伟说 , 戴维非常懂得享受生活 , 可能是高尔夫球打得最多的有机化学教授之一 , 同时也是葡萄酒品味最高的教授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