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上海银保监局:防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风险,金融机构应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

北京商报讯(采访人员 孟凡霞 李海颜)人脸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 , 被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 , 消费者在享受人脸识别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 , 也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 10月11日 , 上海银保监局发布关于防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风险的消费提示 , 提醒金融消费者 , 要做到“人脸识别有了解 , 生物信息应保护 , 手机操作莫予人” 。
【防范|上海银保监局:防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风险,金融机构应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上海银保监局举例说明 , 马先生65岁的母亲不熟悉手机操作 , 经常让保姆张某帮忙 。 一段时间后 , 老人告诉马先生当月商业养老保险金未到账 , 马先生随后去保险公司查询保单 , 发现保单已被质押 , 目前现金价值已经归零 。 马先生与保险公司沟通调查 , 发现保姆张某以帮拍照名义让老人通过人脸识别核验 , 并同时通过操作老人手机获取验证码 , 突破了“人脸识别+手机号验证”双重防线 , 在手机端完成了保单质押贷款操作 。 随后马先生报警 。
上海银保监会提示 , 金融消费者应当认识到人脸识别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十分重要 , 要像保护身份证一样保护好自己的生物特征信息 。 消费者如果遇到一些“拍照”场景有摇头、张嘴等特殊动作要求的情况 , 就应该提高警惕 , 看清屏幕中是“拍照”还是“人脸识别” 。 尤其要提高家中老人的警惕心和防诈骗意识 , 帮助老年人认识人脸识别技术 , 不轻易配合他人“自拍” 。 同时 , 在使用银行、保险等金融相关App时 , 要注意不将手机轻易交给他人操作 , 也不要将验证码、支付密码等关键敏感信息告诉他人 。 老年人在操作金融App遇到困难时 , 可以前往银行保险机构线下网点寻求帮助 , 也可以拨打客服热线 , 通过老年人专属客服、专属菜单等解决困难 。 金融机构也应积极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 , 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能面临的障碍 , 全面优化老年人金融服务 ,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