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深“双城记”:科技创新“乘数效应”正在叠加( 三 )


在郭万达看来 , 广深的区域创新体系首先要对港澳开放 。
9月20日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 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 , “广州-深圳-香港”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 。 这意味着 , 在粤港澳大湾区 , 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雏形显现 , 获得国际认可 。
“广深应联动与港澳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或实验室 , 与港澳高校合作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 , 向港澳高校科研人员开放科技计划项目 。 广深要通过与港澳科技资源的开放对接 ,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创新体制 。 ”郭万达说 。
目前 , 广深科研单位正在共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 已获批建设的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 , 广州地区单位牵头占10家 , 其中3家由深圳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共建 。
近两年来 , 不少香港的高校和科研人才也跨过深圳河 , 来到广州和深圳发展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港接壤地带 , 是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 在合作区深圳园区 , 超过140个高端科技项目落地 , 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引擎 。

广州|广深“双城记”:科技创新“乘数效应”正在叠加
文章图片

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目前最高楼俯瞰深圳河 。 (央广网采访人员 夏燕 摄)
合作区内的一位港籍创业者丁克告诉采访人员 , 他所创立的公司主要研发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系统 , “我们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 , 而深圳正是具备了人才优势 。 ”
在广州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落地南沙区 , 穗港科技合作园落地黄埔区……穗港合作正释放出新动能 。 放眼整个广深港澳科创走廊 , 重要节点城市也发挥着联动效应 。
以东莞松山湖为例 , 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正发挥磁石效应 ,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用户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完成的科学实验占到实验总量的25% 。
广州市科技局透露 , 下一步 , 广深将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协同 , 保障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 对接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环境 , 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
大湾区、大未来 , 广深“双城联动”还将碰撞出更多精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