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象|“互联网体检”之后,药和手术得跟进

近日 , 几位喜剧演员表演的作品《互联网体检》 , 在网络社交平台甫一播出便一炮走红 。 该作品以六分多钟的时长 , 浓缩讲述了当前用户在生活中遭遇的付费超前点播、强制弹窗广告、个人信息泄露、限制下载速度等弊病 , 引发网友热议 。
一些互联网企业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 , 让用户被迫接受他们的“规则” 。 在《互联网体检》中 , 一个人脸识别就能读出用户的姓名、身高、体重 , 甚至还有银行卡密码 , 一句“大数据时代没有秘密”也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 当电信诈骗中不法分子能准确报出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信息时 , 兴许你才能想起自己在使用App时机械性点击“同意授权”的那一幕幕 。
需要注意的是 , 生活中的互联网技术并非只带来便利 , 与之伴随的还有难以察觉的“危险” 。 例如 , 公共厕所中原本一抽即用的免费厕纸 , 突然变成要“扫一扫”甚至“人脸识别”才能取用的“互联网厕纸”;停车场缴费只接受手机支付 , 却拒绝接受现金人民币;支付酒店房费后还需要额外授权个人信息 , 否则无法使用房间里的“免费WiFi”……这一系列看上去予人方便的场景 , 实际上却是部分互联网企业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套取你的个人信息 , 或改变你的生活习惯 , 甚至把你绑架为利益共同体跳入“违法”的深坑 。
体检发现病象 , 关键要找出病因 , 诊断治疗 , 一分钟也耽误不得 。 “科技向善” , 要企业自律 , 更要监管的他律 。 魔高一尺 , 就得道高一丈 。 “互联网体检”之后 , 该吃药得吃药 , 该手术得赶紧 。
【病象|“互联网体检”之后,药和手术得跟进】(评论员颜之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