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月球“多活”了至少十亿年( 二 )


月球刚形成时是一片岩浆海的状态 , 随后逐渐冷却 , 在冷却过程中 , 它岩浆体量也在一点点溃缩 , 仿佛一个逐渐干涸的池塘 。
嫦娥五号采集的这些玄武岩 , 不仅年龄上比“池塘的最后干涸期”晚了10亿年 , 而且它的化学特征上也未见到任何不相容元素被浓缩的痕迹 。
这些拼图拼在一块 , 自然呈现了一个新的、足够年轻的月球岩浆活跃周期 。 它在月球岩浆海彻底凝缩固结之后的十亿年 , 仍然向月球地表贡献了丰沛的新鲜熔岩(据估算大概2000 km3) 。
月球的活跃期延长了十亿年 。 这个对人类来说已经几乎大到无感的数字 , 到底代表着什么呢?不妨用简单几句话梳理地球和月亮的简史 , 大家可能会对嫦娥五号的新突破体会更直观一些 。
地月关系 , 从沉寂到活跃
地球诞生在46亿年前的太阳系尘埃里 。
据现有理论猜测 , 在第一个十亿年里(4.6-3.8 Ga , “Ga”代表十亿年 , 下同) , 地球与另一个原始行星相撞 , 碎片融合为月球 。 之后数亿年 , 无数彗星密集地撞上新生的地月系统 。 这些太空脏冰块为地球和月球带来了丰沛的水 。 月球引力太小 , 水分很快挥发掉 。 庞大的地球则把这些水牢牢吸附在表面 , 汇为最初的海洋 。 在第一个十亿年的最后一幕 , 在这最初的海洋里 , 最初的生命诞生了 。
紧接着是第二个十亿年(3.8-2.5 Ga) 。 地球上称为太古宙 。 经过前一个周期的混沌翻覆 , 地球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演化时期 。 以至于这十亿年被称为“平淡十亿年”(Boring billion) 。 沐浴在黯淡的原始阳光中 , 地球生命非但没有衰亡 , 反而孕育出一种足以彻底改变后世的重要机制——光合作用 。 在平淡十亿年临近结束时 , 光合微生物已经彻底涤荡了地球的“污浊之气” , 把大气层改造成了透彻的蓝天 。 这片蔚蓝的天穹一经出现 , 便再未消失在地球上空 。
第三个十亿年(2.5-1.5 Ga) , 元古宙上半场 。 微生物仍旧主宰着世界 。 但在行星分异和板块运动的合力下 , 大陆的地基——真正的“大洲”出现了 。 按嫦娥五号的最新研究结果 , 月球在此时仍有着活跃的岩浆活动 。 当时或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太阳系第三轨道上 , 地球缓缓漂浮着 。 蓝天、蓝海、荒凉的大洲 , 除了没有绿色 , 已与今日无异;圆月陪伴着它 , 银白、斑驳、却点燃着今日未见的红色光斑 。 那是汩汩流动的熔岩 。
然后第四个十亿年(1.5-0.5 Ga) , 元古宙下半场 。 中途有段时间地球被完全冻结 。 等巨型火山彻底融穿地表冰盖时 , 地球再也找不回延续了三十亿年的荒凉沉寂了——生物圈在大冰期之后获得了爆破式发展 , “微生物地球”结束了 , 宏观生物的各个门类同时登上地球舞台 , 一个热闹的时代就此开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