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1024程序员节,和“码农”聊聊35岁危机这件事

中国商报(采访人员 王立芳)在计算机数学中 , 1024是一个常用数字 , 凑满1024 , 才能向下一个存储单位换算 。 虽然没人能准确追溯出10月24日被定为程序员节是从何时开始的 , 但显然这一天已逐渐被中国的程序员们接受 。
加班、高薪、秃头、技术宅、青春饭......细数贴在程序员身上的诸多标签 , “吃青春饭 , 35岁以后就干不动了”是外界普遍对程序员群体职业的刻板印象 。 对于程序员来说 , 35岁真的是个坎吗?这一职业本身的进化路径又在哪里?
今年的程序员节 , 中国商报采访人员采访了若干名软件从业人员 , 与他们聊一聊35岁危机这一“码农”队伍里的显性话题 。
“羡慕当初去当公务员的同学”
“你有35岁危机吗?”
“有 , 非常强烈 。 ”
距离自己的35岁已过去六年 , 程序员赵缙还是没能解除年龄危机 。 导火索是几年前遇到的一个无法突破的工作瓶颈 。 “大概在36、37岁的时候 , 我想在工作上进行一项新的尝试 , 但最终没有成功 , 所谓的35岁危机就随之而来了 。 ”
其次是一些来自身体上的反馈 。 随着年龄增长 , 记忆力、精力和反应能力均不如前 , 竞争力难以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匹敌 , 开始产生被后辈赶超甚至取代的担忧 。
赵缙认为 , 自己之所以明显感受到35岁危机 , 与到一定年龄之后思虑得更多有关 。 “以前在工作前景上想得比较少 , 只是埋头干活 。 35岁之后 , 开始考虑我这个工作还能干到什么时候?我做的工作是不是还有价值?升不上去会不会被淘汰?”而当这些问题无法得到积极的答案时 , 就会陷入无比焦虑的境地 。
出于对电脑游戏的热爱 , 1998年进入大学的赵缙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 毕业后 , 同学们或是进入体制内 , 或是下海经商 , 像他一样一直从事软件开发的人并不多 。 赵缙原本也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 , 但觉得没意思放弃了 。 现在 , 41岁的他还在找寻突围的方向:拓展知识、提升技能 , 甚至谋求转行 。 赵缙对采访人员表示 , 有时候会羡慕当初去做公务员的同学 。 “现在感觉其实当公务员挺好的 , 以后我可能会建议我的孩子去考 。 ”
与“大龄”程序员赵缙非常具象的危机感不同 , 现年28岁的程序员陈立铭虽然承认有35岁危机的存在 , 但还未对其有过多的想象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大概率会遵循程序员惯常的路径去应对 , 转岗做管理或者产品经理 。 “35岁确实会是一个转折 , 不过也没那么夸张 , 我身边就有很多年龄超过35岁的程序员同事 。 这种危机可能在大公司会更明显一点 。 ”而现在陈立铭最大的焦虑是怎样才能做个不秃头的程序员 。
“完善自己就会有一席之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