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1024程序员节,和“码农”聊聊35岁危机这件事( 二 )


“我的职业定位后续应该有什么变化?”“职业寿命还有多久?”与赵缙类似 , 今年38岁的何捷也在35岁时自问过这些问题 。 不过与数年后仍在和焦虑缠斗的赵缙不同 , 她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找到答案并解除了危机 。
“在十几年的工作生涯中 , 我并不是一直在做软件开发工作 , 曾经有段时间跟写代码完全脱离去做过项目经理 , 后来又转回到开发上来 。 经过各种岗位的尝试 , 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做开发 , 第一 , 喜欢;第二 , 能胜任 , 让我有精力兼顾家庭 。 ”一番分析之后 , 何捷很快走出彷徨 ,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 现在 , 她能很自信坦然地面对别人诸如“你已经38岁了 , 怎么还在写代码?”的质疑 , “我会告诉对方我工作做得很好 , 甚至可以比年轻人做得更好 , 并不存在年纪大了跟不上思路的情况” 。
现在回想起来 , 何捷认为 , 自己之所以在35岁时对职业前景产生过短暂的焦虑 ,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外界对程序员35岁危机定义的影响 , 不过她认为这一定义有其合理性 , 确实存在年龄大了精力不够、思维不再灵敏等客观情况 , 但在客观因素之外 , 程序员应该明确自我定位和自身需求 , 帮助自己应对这一危机 。
“打铁还需自身硬 , 作为软件开发者 , 如果能沉下心来去研究 , 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水平或管理能力 , 那就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 ”虽然还有四年就迈入35岁 , 但程序员侯志研相信自己不会受外界盛传的35岁危机影响 , “因为我每天都在吸收新东西 , 保持学习的状态” 。
程序员也能“越老越值钱”
面对35岁这道坎 , 似乎大多数程序员接受的解决办法就是转岗或转身离开 , 然而这一职业本身的进阶路径又该怎么走呢?
雇用数百名程序员的盛安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张纪伟对中国商报采访人员分析 , 35岁危机的产生与目前许多软件开发奉行的流水线式工作模式有关:软件开发被拆解成需求分析、设计、代码、测试、维护等独立的环节来进行 , 程序员“前面”的有架构师、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等 , 负责敲定整个软件的框架和功能 , 最后剩下大量代码工作留给程序员去填 。 程序员就像一个复杂系统中的齿轮 , 虽然承担着大量的工作 , 却并不是整个系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
“这个市场的大多数价值都来自客户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 如果你的开发工作就只有写代码 , 那35岁以后可能真的会往下走 。 到时候 , 体力不如年轻人好 , 学东西又不如年轻人快 。 ” 张纪伟说道 。
如何才能跳出怪圈?张纪伟认为 , 程序员职业的进阶版 , 简单来说就是要求程序员直接去对接客户 , 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业务特性和行业特征 , 以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 而不是只写代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