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启蒙|冬奥会与3亿国人的“冰雪奇缘”
26日 , 北京冬奥会迎来开幕倒计时100天 。 从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以来 , 中国各地向冰雪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高质量发力 ,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因冬奥会结下“冰雪奇缘” 。
“冰雪启蒙”
10月18日 , 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希腊采集成功 , 中国短道速滑名宿李佳军参与了火种在古奥林匹亚的传递 。 46岁的李佳军是中国首个获得冬奥会奖牌的男选手 。 20世纪80年代末 , 他的母校长春市平泉小学成为当时中国冰雪教育的一面镜子 。
那时 , 平泉小学的学生每天上学要带两个饭盒 , 一个装饭、一个装冰 , 到校后第一件事是把饭盒里的冰扣在操场上 。 3个星期后 , 参差不齐的冰块形成规模 , 老师们便趁着寒夜浇水、锉平 , 一座校园冰场“落成” 。
光阴荏苒 , 30多年后 ,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推进冰雪教育 , 冰雪资源日渐涌入课堂 。
霜降刚过 , 11岁小镇女孩金思续就开始期待冬天到来 。 “我特别喜欢滑雪 , 就盼着早点下雪 。 ”金思续还在家里穿上滑雪服、蹬上雪板 , 向采访人员展示犁式转弯、半犁式摆动等动作 。
金思续的滑雪启蒙来自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中心小学校 。 2016年 , 这所位置偏远的乡镇小学迎来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滑雪课 。 学校操场有条长300米的跑道 , 雪季后它将成为“雪道” 。 校长沙志胜说 , 学校在冬天增设滑雪课 , 每班每周一节 , 全员参加 , “孩子们哪怕小脸冻得红扑扑的 , 也不愿意下课” 。
“比起我小时候 , 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我对中国冰雪运动的未来充满期待 。 ”李佳军感慨 。
“冰雪氛围”
1980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 , 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启第一次冬奥之旅 , 开幕式挥舞着五星红旗的旗手是长春速滑名宿赵伟昌 。 今年71岁的赵伟昌回忆 , 当年中国全部28名参赛选手在参加的5个项目中无人跻身前8名 , 大家深切体会到了与冰雪运动强国的普及差距 。
“过去 , 我国许多省份百姓对冰天雪地缺少体会 , 更别提参与滑冰滑雪了 。 ”赵伟昌说 , 即便在我国东北也没有像欧洲、北美一样形成冰雪运动生活化的氛围 , 老百姓更习惯“猫冬” , 导致“冰雪人口”范围窄、基数小 。
如今 , 冰雪运动不断升温 , 曾对冰雪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的很多省份开始投建冰场、雪场 。 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更是不断夯实自然冰雪根基 。
孙川家住深圳 , 准备下个月请年假来东北“滑个痛快” 。 作为“候鸟” , 他近年来每逢雪季便会“飞”到东北 。
更“近水楼台”的是东北百姓 。 在吉林市体育馆滑冰场 , 体育局训练竞赛处副处长刘文向采访人员展示了一周计划表——每个上冰时段都已排满 。 “如果不考虑人力成本 , 场地得排到凌晨 。 ”他说 。
推荐阅读
- 娱乐性|新华全媒+|探秘冬奥会“黑科技”:当冰壶遇上人工智能
- 建设|5G信号全覆盖,冬奥会各赛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
- 冬奥|冬奥倒计时40天保障大屏点亮 科技创新助力冰雪盛会
- 太阳轨道|冬奥会奖牌里 蕴含着古老的天文知识
- 刘利达|河北涿州:标线胶带产品铺上冬奥会专用道
- 技术|【冬奥问“冀”】为什么说观众在观赏冬奥会时也能感受到高科技?
- 冬奥|科技与体育梦幻联动 点猫科技用编程模拟冰雪运动助力科技冬奥
- 科技|科技助力打通生态发展,荣耀与冰雪之间共同的科技梦
- 陈晓东|“四季”冰场尽圆冰雪运动梦
- 方面|5G如何让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