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起头来 , 挺起胸膛 , 再来!”当看到连续工作18小时的同事们一个个揉着眼睛睡不着觉时 , 唐元贵鼓励大家找出问题 , 梳理方案 。 在没有援兵、备件不足的条件下 , “海斗一号”在接下来的潜次中 , 成功突破海试指标并完成试验性应用 。
——挑战万米 , 不断创造新纪录
在同一条科考母船上 ,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交替下潜作业 , 此次在“探索一号”上成为现实 。
参加海试的多个项目装备也纷纷传出捷报——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深渊宏生物保压取样装置 , 在国内首次实现近10900米深度的保压样品获取;湖南科技大学全海深海底水体和沉积物气密取样装置经过现场考核 , 表明我国在7000米级深度条件有能力获取深渊环境高质量保压沉积物样品;浙江大学全海深重载比例液压机械手在海底作业过程中 , 展现出抓、割、剪、拨等“十八般武艺” , 首次让此类机械手在万米海深成功取样成为现实……
深海之行 追寻“心中那抹蓝”
海浪汹涌险恶 , 海上艰难孤独 , 漫长的深海科考过程 , 是一场与自然和心灵的搏斗 。 是什么驱使科考人一次次进入大海、迎接一个个未知挑战?
“是好奇心 。 ”航次项目助理蔡珊雅说 。 好奇是人的本能 , 人们对深海的好奇 , 不亚于外星球 。 海底也有山川沟壑、有火山冷泉、有悬崖峭壁、有栖居生物 , “那几乎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她从万米深渊上到甲板后 , 迫不及待将拍摄到的“怪异斑驳图形”“神奇沉积物”“蠢萌狮子鱼”等影像 , 同其他科考人员分享 , 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
“探索一号”实验部主任盖文庆还记得 , 在西南印度洋数千米冰冷海底发现的一处热液 。 灯光照去 , 喷口周围竟出现密集的虾群 。 “简直无法想象 , 这种震撼场景怎能不吸引人去追寻、研究呢?”
“是责任心 。 ”在“探索一号”的会议室里 , 挂着蓝底白字的横匾:“向深海深渊进军 , 对科考成果负责” 。 潜器间里 , 潜航员们每次下潜前 , 都要对潜水器进行多达10几个小时的故障排查和检修保养工作 , 有时甚至要通宵鏖战;在实验室 , 海试装备的负责人反复调校 , 一丝一毫也不敢疏忽 。 “没有绝对的万无一失 。 ”“探索一号”实验部轮机长李湘湘说 , “每个零件、设备都得严丝合缝 , 因为科考成果很可能受一处小差错影响而化为泡影 。 ”
“是使命感 。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张宇说 , 她只是“想为国家做点事” 。 她说 , “探索一号”出海后 , 代表的就是中国 , 所有科研人员怀着对大海的热情 , 怀着国家荣誉感 , 进行各自研究领域的突破 , “是一件幸福的事” 。
推荐阅读
- 玻璃|大型客机在万米高空遭遇“高空抛物”风挡玻璃瞬间破裂
- IT|大型客机在万米高空遭遇“高空抛物” 风挡玻璃瞬间破裂
- 高空|万米高空偶遇夕阳伴火箭云 高空之境的美
- 地球|武汉科学家梦想用藻染绿火星,将藻送到3万米高空全部存活
- 三亚|“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深潜
- 深渊|“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深潜
- 深渊|人类首次抵达雅浦海沟8919米深的未知区域!上海交通大学“四人深海科考团队”2次挺进万米深蓝
- 深海|“奋斗者”号完成21次万米深潜
- 李拓|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深潜
- 来源|赞!“奋斗者”号已完成21次万米下潜,5名女科学家首次下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