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深|挺进万米深蓝,拓展深海科考——“奋斗者”号“十四五”开局首潜航次取得新突破( 三 )


唐元贵表示 , 研制深海大国重器 , 是深海科研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 “深海人”在一次次经验教训中 , 摸爬滚打 , 坚守前行 , “做隐姓埋名的人 , 干着惊天动地的事” 。
深蓝之梦 扬帆漫漫长征路
一次次的深海科考 , 不仅加深人类对深海的认识 , 带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改革进步 , 还填补人类在海洋物理、微生物、有机化学、地质学等研究领域的历史空白 。
“但目前人类在海洋面前仍是一个学生 , 我们还有很长的求索之路要走 。 ”张宏太说 , 装备海试只是深海科研的一张“入场券” , 人们对海洋尤其深海、深渊 , 认识还远远不够 , 深海科考事业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上 , 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 , 这不仅需要对海洋怀有敬畏之心 , 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 不断投入、研究和试验 。
“所有的艰难 , 都不会阻挡我们对大海的向往 。 ”蔡珊雅至今记得 , 当她乘坐“奋斗者”号下潜时 , 全程几乎如同黑夜 。 而一旦坐底 , 开灯的瞬间从舷窗向外看 , 鱼虾等生物游来游去 , 感觉“山河”就在脚下 , 灯光照过的海水 , 会呈现出渐变的蓝色 , 美丽而梦幻 。
她觉得这就像是深海研究的过程——深海狮子鱼为什么没有皮肤?海底为什么会形成波纹?深海的菌群是怎样相互组成一个生态系统?许多现象和事物在教材和学术论文里找不到 , 人们对这些问题最初满怀疑惑 , 但通过不断研究 , 总会“柳暗花明” 。
首次参航“探索一号”的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硕士研究生阮东瑞 , 经历了海试设备多次出现故障、令他几近要放弃的“至暗时刻” 。 在全船人员的帮助下 , 他终于一举获得宏生物的取样成功 。 立志继续攻读海洋学科博士的他说 , 深海科考风险高、周期长 , 稍有疏忽就会失败;深海研究有时候可能在大量投入后一无所获 , 但好运一定会眷顾对大海探索永不止步的人 。 “深海科考没有捷径 , 这个事业 , 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 , 年轻人要准备握好接力棒 。 ”
未来的深海图景将会变成怎样?“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 , 到打开深海大门 , 国家经过了多年努力 。 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深海装备出现在大洋之中 , 勘探开发资源、保护海洋生态 , 我们的海洋强国之梦一定会成为现实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师张健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