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合作 , 一个让人至今还印象深刻的就是2019年多个国家共同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 , 叶叔华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 , “比如前年的全球性看黑洞 , 这就需要大家共同来合作 , 我们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大家再来合作 。 ”
目前最大的国际合作就是SKA项目(Square Kilometre Array平方公里射电阵) , 其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 , 由数千个较小的碟形天线构成 , 将负责解答一系列科学疑问 , 比如行星如何形成 , 引力波如何拉伸 , 宇宙的结构以及首批形成的星系如何演化等等 。 公开资料显示 , 平方公里射电阵计划始于1993年 , 项目预计于2024年前后完工 , 但真正投入使用还要等到2030年底 。
对于这个项目 , 叶叔华也有一些谨慎的思考 , “但是因为这个参加的国家很多 , 也许就很难统一起来发挥力量 。 ”
“在SKA里 , 中国是一个合作者 。 在上海天文台 , 有些年轻同志就首先努力做到了让一些仪器设备可以接收来自对方的数据 , 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 现在到底做到了 , 而且是全世界第一个做到 , 我们也是很为他们高兴 。 ”
那么关于中国在其中的话语权 , 叶叔华表示 , “有时候很难说 , 很多时候是和你的服务对等的 , 可以合作 , 可以去提供方便 。 比如请大家来提课题 , 提的对就给时间做 , 这个就很对 , 就发挥了仪器的作用了 。 ”
对于天文学领域年轻科学家常常选择去海外深造的现状 , 叶叔华也持非常开放的态度 , “现在国内已经有些条件 , 但不是说有这个条件就不能去海外学习了 。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优点和特点 , 我们也是有些部分刚刚赶上国际最先进水平 , 并不是所有地方我们都能够做到世界第一 , 所以并不妨碍大家希望到国外去多探讨 。 ”
现场一位物理爱好者提出了“是否存在暗物质”的疑问 , 叶叔华做了正面的回答 , “暗物质暗能量当然是有的 , 但是是不是能把它抓住 , 这个现在还没有能做到 。 ”
“天文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世界观宇宙观 。 宇宙如此浩瀚 , 人只是沧海一粟 , 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 , 都应该珍惜自己短暂且唯一的生命 。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 尽可能地去做一些事情 , 做有价值的事情 。 人啊 , 总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不如意 , 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 , 这些真的微不足道也!”叶叔华此前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表达 。
推荐阅读
- 行星|天文学家发现迄今规模最大的一组星际行星
- 天文学|差一点就“太空事故”了!SpaceX星链卫星两度接近中国空间站,后者紧急避让
- 天文学|带领孩子走近科学
- 天文学|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咋回事?
- 天文学|2022年没有大年三十!为啥?
- 中国|格致草:明末天文学著作
- 叶叔华|95岁天文学家叶叔华:我已将“玻璃天花板”冲到最高
- 天文学|王晓锋:破解宇宙“烟花”的秘密
- the|美十年调查报告公布 确定天文学研究“优先级”
- 天文|有点意思 第九行星可能是一个黑洞?天文学家正计划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