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适合思考生命

每个人在童年总会或多或少对自然、生物产生兴趣 。 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 , 如果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或更早 , 又住过平房 , 儿时还能看到突然从墙角窜出的“土鳖” , 路灯下匆匆爬过的壁虎 , 夏日猝不及防掉到衣领里让人心里一紧的“吊死鬼” 。 这些小生灵一度在城市中变成了稀罕物 。 近几年 , 城市生态有了很大改善 , 北京晚上见到黄鼬出没不是新鲜事 , 上海常有貉在小区中悠然踱步 , 蜻蜓也回到城市的夏日 , 只是少有孩子会脱下背心冲向它们追逐抽打 。 即使如此 , 城市中能见到的生物种类仍旧极为有限 。 想对生物有更多了解 , 要么去动物园 , 要么去博物馆 。 要想看到已经灭绝的生物 , 博物馆是不二之选 。
我国自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以来 , 便古物、生物并重 。 有100多年历史的南通博物苑 , 从建院之初就有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展出 。 现在有的省级博物馆在古物陈列之外 , 也展出古生物 , 黑龙江省博物馆进馆首先看到的是恐龙化石陈列 。 当然 , 专业进行生物展示的还是各地自然博物馆 ,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新中国较早成立的北京自然博物馆 , 亚洲最大的动物博物馆——国家动物博物馆等 。 这其中不能不提的 , 还有我国成立最早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 。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868年 , 法国神父韩伯禄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后更名为震旦博物馆)和1874年由英国人创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上海博物院) 。 1956年 , 在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基础上 , 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成立 。 现在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是上海科技馆的一部分 。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2015年对外开放 , 博物馆面积大、展陈丰富 , 馆内运用很多科技手段增加展览的趣味性 , 也使其传递的知识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览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 , 演示地球生物的发展历程和世界生物多样性 。
自然博物馆中最重要的是标本 , 标本种类和数量 ,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的档次 。 上海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29万多件 , 展出的有1万多件 , 可谓蔚为大观 。 细心的观者如果仔细观察标本 , 能够比较容易地分辨出标本的制作年代 。 一般而言 , 相对早期制作的标本动态比较差 , 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 。 后来制作的标本 , 倾向于为动物安排一种它活着时有特色的动作 , 让观者看到的更像一个个活的生物 。 为了进一步强调动物活着时的生活状态 , 博物馆常常会为标本安排一个生活场景 。 上海自然博物馆非洲大草原展区是这种设计的代表 。 在这片虚拟的草原上 , 各种飞禽走兽被放入场景 , 在定时开启的声光电效果配合下 , 观者仿佛置身非洲草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