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122天“超长汛期”,北京留住了多少水?( 二 )


【洪水|122天“超长汛期”,北京留住了多少水?】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作用 , 统筹多水源、多流域、多路径、多目标联合调度 。 面对丰盈的降水 , 北京市水务部门因势利导 , 将水资源综合引导至干流与支流、地表与地下 , 实现能补尽补、能蓄尽蓄 。 在消解水患灾害风险的同时 , 最大限度地储蓄来之不易的水资源 。
最大限度将雨洪水资源化利用
北京今年汛期形成了多少水资源?地表水系是最好的“见证者” 。 今年汛期 , 潮白河流域平均降水量达904毫米 , 居全市各流域之首 。 该流域内的潮河、白河均出现了不同等级洪水 , 主要河道断面汛末水位较汛前水位相比有较大涨幅 。 流域内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在入汛后屡创新高 。 8月23日15时 , 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3.59亿立方米 , 突破历史最高纪录 。
据北京市水文总站监测 , 北京市2021年汛期降水形成了50.04亿立方米水资源量 ,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97亿立方米 , 地下水资源量25.07亿立方米 。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介绍 , 汛期水资源调度多以防汛调度为主 , 重点考虑应急措施和安全因素 。 而汛后则是将产生的丰厚水资源精细化调度 , 均衡水资源时空分布 , 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调度效益 。
通过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水源进行多水源调度 , 重点保障城市生活用水、地下水回补以及河湖生态补水等需求;依赖今年水资源丰厚优势 , 利用大量地表水系与水利工程 , 开展多流域调度 , 延长调度时间 , 有效解决北京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重启多年未运行的河道、长年未运行的水利工程 , 探索性地打通新的补水路径 , 开辟新的存水区域 , 让这些河湖与水利工程“恢复生机”……
“我们今年的调水工作还采用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方式 , 让北京市高程较低的南部地区使用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低海拔水源 , 高程较高的北部地区使用以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为代表的高海拔水源 , 节省了调水成本 , 使调水工作更加低碳环保 。 ”王俊文说 。
随着北京市水资源调度工作的推进 , 汛期丰厚的降水转化为有效水资源 , 润泽北京大地 。 随之而来的 , 还有丰厚的生态效益:
五大河流贯通入海 。 今年“十一”前 , 北京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等五大河流全线水流贯通入海 , 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水系全部成为“流动的河” 。 生态补水至今 , 全市新增并扩大23条有水河道 , 增加有水河长418公里 , 增加水面32平方公里 , 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
地下水资源有效回补 。 据北京市水文总站监测 , 受汛期降雨和生态补水影响 , 北京市地下水位持续上升 。 10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 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7.28米 , 地下水位比年初回升4.61米 , 地下水储量增加23.6亿立方米 。 全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六年回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