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轿子|专访马大为院士:内卷导致科研短平快,勿简单替人“抬轿子”

“我可以很诚实地告诉你 , 当时我对化学没兴趣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毫不掩饰求学时对数学的热爱 。
曾经“对化学没兴趣” , 一直想“混到数学系” 。 35岁因偶然发现一类可以提高乌尔曼反应效率的氨基酸分子而“一战成名” , 最终因有机化学研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抬轿子|专访马大为院士:内卷导致科研短平快,勿简单替人“抬轿子”
文章图片

如今58岁的马大为只要不出差 , 几乎仍旧每天花10-12小时扑在办公室看资料 , 梦想找到催化效率更高的第三代配体 , 让第三代催化剂实现三位数的工业化应用 , 为药物合成提供更简便的方法 。
“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发现 , 但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 ”马大为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 , 做科研可以说有95%以上的时间是失败的 , 但失败是一个好机会 , “我们要鼓励大家去探索无人区 。 现在很多科研人员就做一些相对比较简单、容易做出来的东西 , 但现在国家已经到了一定要做原创、探索无人区的时候了 。 ”
他也感慨科技界的“内卷” , “很多大学和研究单位没有按照科研的规律招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 学术带头人、首席研究员) , 实际上相对于世界一流大学 , 我们每个大学的PI都是超员的 。 ”
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内卷 , 很多年轻科研工作者在面临这些压力时首先想到的是生存 , 做些短平快的研究 。 而短平快的研究很难产生重大影响 , 也难以将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
对于年轻科研工作者 , 马大为告诫 , 科研不应扎堆凑热闹 。 即使扎堆凑热闹 , 也不要“做了几篇文章帮人家抬轿子 , 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就走了” , 而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 做到一定的深度 ,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 。
马大为以氨基酸铜的络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碳–氮键的高效构筑 , 为含苯胺片段的药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 他与四川大学教授冯小明、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因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 , 为合成有机分子 , 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 斩获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 并分享价值100万美元的民间资本捐赠 。

抬轿子|专访马大为院士:内卷导致科研短平快,勿简单替人“抬轿子”
文章图片

马大为与家人在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
2019年4月 , 马大为拿出未来科学大奖的300万元奖金 , 在母校社旗一高设立了“未来奖学金” , 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 从获奖人转变成捐赠人 , 今年10月 , 他再次回到母校 , 鼓励学生只要努力 , 将来也有机会通过科学改变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