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 , 2020年 , 上海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和能级上都取得新突破 。 在表彰作出重大科学发现成果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上 , 上海科研团队的9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奖 , 占全国的19.6% 。
在注重考虑首创性和实用性的技术发明奖上 , 上海获奖9项(2019年度7项) , 占全国的14.8% , 其中牵头1项一等奖(专用项目)、4项二等奖 。 自2014年以来上海占全国自然科学奖的比例首次超过科技进步奖 。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 , 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和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人才团队培育 , 上海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能力不断提升 , 正持续涌现具有影响力的前瞻性和理论性的高质量成果 。 ”段晓阳对采访人员说 。
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 , 创新策源一直被摆在重要位置 。 上海对于基础研究的目标 , 是到2025年 , 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 。
前不久 , 上海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 , 提出到2025年 , 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和解决产业目标导向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 取得一批面向前沿优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 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和设施等 。
值得关注的是 , 在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方面 , 《若干意见》提出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 率先在全国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 , 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 , 给予长期、稳定和集中支持 。 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科研自主权 , 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 , 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 。
中青年科学家涌现
从2020年度上海获奖情况的人才队伍看 , 科研团队老中青相结合 , 中青年科学家逐步挑起大梁 , 既传承科学精神 , 又彰显创新活力 。
上海22项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中 , 第一完成人年龄小于45岁的有3位 , 比如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不可压流体方程组的非线性内蕴结构”成果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雷震教授 , 42岁;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项目——“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成果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覃小红 , 43岁 , 占比13.64%;介于46~55岁之间的有9位 , 占比40.91%;56~65岁有10位 , 占比45.45% 。 此外 , 女性科学家牵头4项 。 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项 。
上海在优化科研体系的同时 , 不断为科研人才松绑 。 此前印发的《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中第六部分 , 就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推荐阅读
- 公司|爱因斯坦父亲设计的水电站 时隔126年将重启
- 网络|爱因斯坦父亲设计的水电站 时隔126年将重启
- 导论|时隔五年,普林斯顿大学经典书《在线凸优化导论》第二版发表
- 科学技术信息|去年我国产出卓越科技论文46万余篇
- Apple|时隔俩月 苹果仍未修复iPhone 13缺失的通话降噪功能
- 功能|时隔6年!iPhone 14曝光:苹果终于要把这功能带回了
- 科学技术|国际论文被引次数,中国在这四个领域排名世界第一
- 未来|汾酒荣获2020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两项殊荣
- 绝缘|哈理工迟庆国教授科研团队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空间|解决世界性难题!深大陈湘生院士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