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成都2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上接01版
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太赫兹成像关键技术”项目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由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 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其中 ,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建宇教授团队、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樊勇教授团队共同完成的“太赫兹成像关键技术”项目 , 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该项目团队由杨晓波教授带领 , 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为主要成员 , 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支持下 , 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 , 攻克了太赫兹成像核心关键技术 , 做出了太赫兹波成像从架构、器件到系统和方法的开创性工作 , 实现了超高分辨率成像 , 全自主研制出首部超高分辨率太赫兹成像仪 , 已在国内装备成功应用 , 满足了国家工程的急需 , 形成了自主可控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
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肺癌早期精准诊断
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为民教授牵头的“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据了解 , 为打破早期肺癌漏诊的瓶颈 , 李为民教授团队创新影像组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 通过建立临床资源数据库 , 突破了肺癌早期精准诊断的技术难题 。 通过对临床、影像、病理、基因等多维数据系统的集成和提取 , 建成了41574例大样本肺癌临床智能病种库 , 为新型影像技术开发提供大数据支撑 。
同时 , 项目组挖掘CT图像数字化信息 , 提取病灶纹理、小波、形状、强度等485个特征 , 并与临床、病理、基因等信息相关联 , 构建基于影像组学技术的非侵入性肺癌诊断预测模型 , 提高预测准确性 。
有了大数据和预测模型的支撑 , 团队进一步研发出了肺癌(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 , 1分钟即可实现结节定位识别和定性辅助诊断 , 对3-5mm肺小结节检出准确率达98.8% , 大幅提高<1cm早期肺癌诊断率 。
该系统于2016年开始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全国155家医院使用 , 既提高了胸部CT阅片效率 , 也减少了肺部小结节漏诊率 , 赋能基层 , 对实现肺癌早期诊断同质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
【信息|成都2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本报采访人员 宋妍妍 白洋 范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