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 , 央行行长易纲在2021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发表视频演讲时表示 , 过去十年金融科技高速发展 ,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记账以及电子商务(概称ABCDE)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 促使金融服务变得更普惠、便捷和高效 。
文章图片
而“ABCDE”五项技术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数据 。 在金融科技领域 , 谁占据流量 , 谁就有数据 , 谁有数据 , 谁就有客户 , 如果客户有黏性 , 就可以持续获取数据 , 所以大型科技公司在数据的占有、运用、存储方面越来越有优势 。
易纲表示 , 这随即引发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 如果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有数据记录 , 个人隐私的保护就变得非常重要 。 此前已有大型科技公司未经允许收集并不当使用客户信息 , 甚至出现客户数据泄露事件 , 个人信息保护亟待加强 。
从国际经验看 , 许多国家采取立法的办法进行个人信息保护 。 例如 , 欧盟2018年发布《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 明确了个人对本人信息享有的权利和数据处理机构应承担的责任 , 为其他国家制定数据保护法规提供了有益借鉴 。
易纲提到 , 我国历来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 , 早在1992年就出台有关法律法规 , 明确金融机构保护客户信息的法律义务 。 今年6月和8月 , 分别出台了《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 , 初步建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 。
值得一提的是 , 央行一直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 2005年以来在反洗钱、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征信等领域陆续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制度 。 近年来 , 着力治理金融活动中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现象 , 以及不同意提供个人信息就无法获取服务的“霸王条款” 。 同时 , 督促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类机构严格按照合法、正当、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使用和保管客户信息 , 规范机构内部为商业目的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 , 充分保障消费者隐私和合法权益 。
特别是在个人征信业务方面 , 今年9月30日 , 央行发布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 , 明确个人信用信息的边界 , 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提供等全流程进行了规范 。 此外 , 还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全面剥离与个人征信相关的业务 , 通过持牌个人征信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
对于此 , 易纲称 , 未来会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 , 并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力度 。
此外 , 易纲总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三点实践经验:第一 ,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是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 。 目前 ,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 政府部门将依法实施公平监管 。
推荐阅读
- 建设|这一次,我们用SASE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 领域|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规划: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先导
- Tencent|微信小程序新规则:调用个人敏感信息将需授权
- 接口|微信小程序用户信息相关接口调整
- 梦芯|梦芯科技:精准时空信息赋能汽车技术创新发展
- 信息|我国成功发射天绘 4 卫星,用于地理信息测绘等任务
- 信息|财报识别系统教你怎样做好金融信贷审批工作!
- 安全|T-Mobile再遭网络攻击 部分客户信息和SIM卡被窃取
- 信息|中科曙光:参与制定首批液冷数据中心标准
- 智慧|中科大旗入选“2021年四川省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