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研究所转型到企业的严启凡 , 认为从事建筑机器人行业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 因为它解决了建筑工人干脏活、干累活、干危险活的行业痛点 。
其实 , 这些痛点恰好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研发聚焦的三个核心要素: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 共同推进提升建筑施工综合效益 。 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如测量机器人 , 工效为人工的2至3倍 , 测量精度在±1mm内 , 作业效率与测量准确率大大优于人工;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由智能随动布料机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机器人组合而成 , 通过联动施工 , 整个混凝土班组人员可由原来的12人减少至8人 。
严启凡透露 , 博智林每一款机器人 , 都会先建立内部使用的企业标准 , 之后再联合相关企业 , 行业协会等一同制定团体标准 。 “团体标准现在大概有10多款机器 , 有一部分已经发布了 , 有一部分是还在上报过程中 。 ”
对于博智林建筑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 严启凡畅想了三个目标:百分之百全覆盖;24小时不间断施工;体系化建设 , 即不只是做一个机器 , 而是建设一套可普遍适用的建筑机器人体系 。
02
在反复试验中不断完善
不过 , 规模大了 , 项目多了 , 到底如何保障机器人在不同项目的应用性与适用性,也是研发团队关注的焦点 。
凤桐花园项目负责人陈卫伦主抓机器人应用施工领域工作 , “我们通过人机协作 , 将机器人应用在佛山凤桐花园项目进行落地 , 使之参与到真正的作业工序中;在应用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 , 会立刻反馈给研发团队 , 不断完善机器人性能 。 ”
由于工地的环境复杂多变 , 陈卫伦向和讯介绍道 , 一开始实际作业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 工作效率比较低 , 通过后期不断更新 , 如优化机器硬件结构 , 升级软件等手段促进机器人升级迭代 。 “就像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一样 , 特别有成就感” 。 目前 , 博智林的研发人员都是在碧桂园的标准户型进行测试 , 假如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 他们需要拿到图纸 , 通过深化图纸与BIM建模 , 重新规划操作路径 , 使之完成自动作业 。
BIM , 全称是BuildingInformation Modeling , 翻译过来就是建筑信息模型 。 它的主要作用是 , 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 , 建立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 这个平台的最大好处是“打通” , 打通后 , 业务和管理就能实现协同性 。
博智林正在做的事情 , 就是建立全产业链统一的标准化体系 , 打通建筑产业生态链 , 实现产业链业务高效协同 , 实现各方数据统一管理 。
03
智能建造让工地更安全
一个令大众好奇的问题是:人和机器人相比 , 差别到底在哪儿?我们以博智林的试点项目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
推荐阅读
- 平板|MIUI 13推出无字模式,内测机型名单公布
- 模式|荣耀60和iQOO Neo5S,全面对比告诉你谁更值得买
- 商汤|商汤终成AI第一股:挂牌联交所后股价高开 业内人士更关注其盈利和商业模式
- 启发|小米 MIUI 13 无字模式开启内测,去除桌面应用名称显示
- 智能|AGV新一代模式开启,AGV+你有听说过吗?
- Microsoft|用MR替代2D图纸,HoloLens 2助力施华洛世奇度假村艺术建筑建造
- 模式|“妈祖1.0”发布,我国自研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处于“领跑”地位
- 团队|俞敏洪首场助农直播带货,寻找新商业模式和老师转型方式
- 商报讯|第七届京台科技论坛建筑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 模式|首款小米高端商务手表领衔,多款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布,无线耳机只要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