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和郭永怀先生高瞻远瞩 , 战略性地部署了我们国家的高超声速飞行相关研究 。
郭永怀先生预见到脉冲型风洞设备的重要性 , 便支持他的学生俞鸿儒(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开展研究 。 自此 , 中科院力学所推动着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技术的发展 , 并拉开了应用于航天器研制中的序幕 , 同时逐渐形成一支高温气体动力学基础研究团队 。
这支队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 , 致力于高超声速、高温气体动力学方面研究 。 他们淡泊名利 , 心系国家需求 , 集智攻关 , 潜心探索研究世界难题;他们胸怀激情 , 背负责任 , 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充满未知的征程 。
从0到1的突破
俞鸿儒当时刚满28岁 , 考上了钱学森和郭永怀的研究生 。 作为我国高超声速研究的第二代科学家 , 他把一生都投入了风洞之中 。
在两位导师的支持下 , 俞鸿儒选择了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的研究方向 , 由于气流品质低 , 易出事故 , 这种实验方法在当时并不被国际认可 。
但是 , 由于当时国内物资匮乏 , 只能选择这种成本低廉的办法 , 俞鸿儒还是选择迎难而上 。 俞鸿儒曾回忆道:“后来我们出了好多次事故 , 一次最严重的事 , 把实验室的房子都炸了” 。
1958年 , 历经数次实验的失败 , 俞鸿儒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激波管 , 这让中国人在风洞研究领域 , 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
1962-1964年 , 先后研制成JF4直通型激波风洞和JF4A反射型激波风洞;
4年后 , JF8激波风洞问世 , 性能参数达到国际水平;
上世纪九十年代 , 建成氢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 成为国际首座成功运行的爆轰驱动激波风洞 , 为我国高超声速风洞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而俞鸿儒也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年近七旬的长者 。 1999年 , 俞鸿儒院士将姜宗林引进回国 , 加入这支由钱学森和郭永怀创立、历经半个世纪的科研团队 。
△俞鸿儒院士 图片来源:http://casad.cas.cn
△JF8A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炮风洞 (图片来源: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JF10氢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图片来源: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超声速“地面飞行”实验 只有中国能做
业内常言“一代风洞、一代飞行器” , 风洞是飞行器的“摇篮” , 飞行器研发必须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风洞试验 , 对空气动力学参数进行考证和改进 。
推荐阅读
- 原神|《原神》「飞彩镌流年」2.4 版本预下载已开启
- 协议|伊朗国防部宣布发射运载火箭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平板|消息称 ROG Flow Z13 游戏平板搭载锐龙 6000 处理器
- 高通骁|一加 10 Pro 现身 Geekbench:搭载高通骁龙 8,运行安卓 12 系统
- Tencent|继百度网盘后腾讯微云也已解除限速 不用单独下载App
- IT|新款保时捷911 Turbo将搭载48V轻混,计划2023年发布
- 尺寸|机构:预估 2021 年搭载 Mini LED 背光液晶监视器出货量约 5.1 万台,三星市占率 58% 独占鳌头
- 数据|全球5G下载速度普遍下降,韩国、中国等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