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小米还不是“大”米:宜谦虚谨慎,禁骄傲自满

无论是缘起于一碗小米粥 , 还是刻意要营造出与年轻一代用户平等对话的氛围 , 小米在对外营销中都是极力输送一种以性价比主导的 , 充满颠覆力量的品牌形象 , 打破在此之前三星 , 苹果给人的一种“暴利感” , 从最早的动辄跑分 , 到硬件利润率不超过5% , 再到最新的脱口秀式发布会 , 这些都是投年轻人之所好 。
但小米如今也确实在长大 , 2020年Q3销量回到全球第三 , 当季又是国内市场唯一正向增长的头部品牌 , 市值也达到了新高 , 在华为遭遇外部打压之后 , 迅速填充了市场 , 小米今日已经越来越难以掩饰自己对“大”的热爱和享受 。

企业|小米还不是“大”米:宜谦虚谨慎,禁骄傲自满
文章图片

2020年9月发售认股权证2.18亿股 , 10月又发布股权激励1000万股 , 小米上下弥漫着成功的气息 , 小米成“大米”我与朋友最近频频出现的话题 。
作为一家以年轻用户起家的企业 , 在所谓的成功(或者说短期成功)之后能否稳定自己的心态不崩 , 继续以平和态度与年轻人对话 , 确保企业多年打造的对外文化不被稀释 , 这似乎比多卖数百万部手机更为迫切 。
有以上感想的由头大家或许都知道 , 起于不久前的“得屌丝者得天下” , 该言论或许是个人行为 , 但处在上升周期的小米更应该防止出现大企业的骄傲感 , 防止变成自己当年所要反对的企业 , 尤其在大量引入外部高管团队同时 , 是否会出现企业文化的磨合问题 , 这都是我们看财报之前必须所注意的 。
回到小米财报 。
归纳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其实非常简单:
其一 , 对上下游成本和运营效率的有效管理 , 压缩成本 , 为低价获取大量用户提供基础;
其二 , 用互联网收入来弥补硬件毛利让利 , 确保整体毛利率的稳定增长;
其三 , 用流量 , 资金以及生态优势 , 进行外部投资 , 强化小米生态 , 软硬件之间互为配合 。
其中 , 低成本是一切模式之根本 , 这是小米模式能够成功的基础 。 在2020年Q3 , 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5.3% , 达到4660万部 , 堪称强势反弹 , 但与此同时 , ASP(每部手机价格)环比却在下降 , 粗略看这似乎又是持续价格战来换市场 , 那么成本管理又当如何分析呢?
我们整理了近几个季度以来 , 小米手机业务的ASP以及毛利率情况 , 见下图

企业|小米还不是“大”米:宜谦虚谨慎,禁骄傲自满
文章图片

性价比一直是小米手机的主要标签 ,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ASP表现多有起伏 , 整体上企业仍然在小心和谨慎地维持自己“性价比”手机的标签 , 推出5G手机之后 , ASP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虽然都在千元以上 , 但在Q2达到1116元的高点后马上在Q3下降 , 当然其中有海外市场所销售入门手机快速增长的稀释作用 , 但不可否认在终端市场 , 小米仍然属于价格敏感型 。
从毛利率表现来看 , 2019年Q2之后反弹迅速 , 理论上ASP越高 , 产品溢价能力越大 , 毛利越高 , 在上图绝大多数情况下小米是符合此规律的 , 但其中也有例外 , 如2020年Q2和Q3 , 就出现了ASP增长和毛利率倒挂的现象 。
从宏观经济入手分析 , 当前我国PPI(生产价格指数)增长承压明显 , 受疫情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 2020年全国上下确实存在弥漫着严峻的通缩压力 , 我们又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变化数据 , 来说明毛利率改善究竟是制造业通缩给小米带来的福音 , 抑或是小米提高了管理效率的结果呢?
见下图

企业|小米还不是“大”米:宜谦虚谨慎,禁骄傲自满
文章图片

很显然 , 除了维持低价以确保终端市场竞争力这一因素外 , 小米毛利率也受当期PPI影响颇深 , 上图中两条折线几乎是逆向发展 , 在2019年Q2之后 , PPI一路走低 , 毛利率改善良多 , 2020年Q3 , 虽然ASP环比下降 , 但PPI却在下降 , 通讯电子业的供过于求状况之下 , 可谓手机品牌之天时也 。
如果从经营目标看 , 小米需要做的是以科技和管理为驱动 , 切实改善经营效率 , 提高毛利率 , 仅从上图看 , 制造业的不景气对小米帮助仍然要大于企业自身增效 , 不久前小米也推出了智能厂房 , 也要全年在研发投入百亿元 , 也说明企业意识到此问题 , 确定了下阶段内企业增长增效的主基调:向科技要效率 。
小米需要做的乃是在行业景气恢复之后 , 以科技感对冲成本压力 。
除价格因素外 , 小米手机在终端市场表现良好究竟还有何理由?
以海外市场为例 , 除进入当地市场较早和当地合作伙伴选择等原因之外 , 2020年Q3小米让利于海外运营商为主的渠道 , 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 如当期135亿元的贸易应收款几乎是年初69亿元的一倍 , 先货后款 , 小米又加大广告市场投放 , 借当地运营商资源快速吃掉华为空出市场 。
我们也整理了近两年来宣传及广告开支所占营收比情况 , 见下图:

企业|小米还不是“大”米:宜谦虚谨慎,禁骄傲自满
文章图片

随着行业进入存量市场 , 头部企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 小米作为最早尝试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化营销的企业之一 , 一方面现如今互联网d的免费流量已然不多 , 而另一方面 , 此流量也早已不能满足小米之发展 , 近两年来小米宣传及广告支出占比呈不断上涨的趋势 。
小米也早已由自营线上营销转变为全渠道营销 , 线上线下同时布局 , 也加大了营销的支出 。
我们注意到2020年Q3 , 小米手机毛利也就40亿元 , 当期营销费用接近13亿元(大半用在手机上) , 如果说小米只是一家以手机为主业的企业 , 以上数据无异于“找死” , 市场费用占毛利比接近30% , 加上管理及研发费用 , 硬件肯定是难以赚钱的 。
我想 , 小米之所以较OPPO和vivo快速拿下大量市场 , 除反应力和战略因素之外 , 主要原因还是看模式 , 在IoT和互联网业务拱卫之下 , 两大业务为小米集团贡献着用户溢价 , 现金流和利润 , 这都给小米硬件维持低价提供了有力条件 。
也就是说 , 手机业务固然是小米的基石 , 贡献着用户 , 品牌和大半估值 , 但在向科技要增效刚刚起步之时 , 手机业务的稳定成长主要依托于IoT和互联网业务的支持 , 这也是小米模式之精髓 。
既然如此 , 互联网和IoT业务的运营效果就关乎着手机业务的弹药和持久性问题 。

企业|小米还不是“大”米:宜谦虚谨慎,禁骄傲自满
文章图片

三驾马车也好 , 铁人三项也罢 , 除手机业务之外 , 其他两项业务在营收增长方面确实也在承受较大的压力 , IoT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此类非刚需产品面临着严重的需求不足问题 , 互联网业务也可谓是跌宕起伏 , 也就是说 , 如果控制不好三驾马车的奔跑节奏 , 或许要给损益表添加压力 。
2020年Q2之后 , 小米提出“手机*AIOT”战略 , 也希望两大业务能够发挥乘数效应 , 推动业务的几何数增长 , Q3略有反弹 , 我们尚不知这是宏观经济恢复消费反弹的必然结果 , 还是战略调整的原因 , 但总之 , 打破业务之间的藩篱 , 借战略提高企业治理能力 , 这是向改革要效率的第一步 。
2020年Q2期间利润率为8.4% , 到Q3便压缩到了6.7% , 虽然同比仍在改善 , 但我们必须得说明:非智能手机应该找到快速突破的路径 , 否则可能会影响手机业务的基本面 。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这就到了唱衰或以为小米瓶颈已到的时候 , 当下MIUI的ARPU成长缓慢 , 很重要原因在于海外市场的商业化要滞后于渠道的拓展 , 也就是说海外用户的潜力尚未激活 。
2020年Q3海外市场互联网业务总营收7亿元 , 当期手机销售规模为398亿元 , 互联网收入占手机销售比为1.8% , 而当期国内市场该数字为15.7% , 其潜力足可见一斑 。
也就是说 , 接下来如果要保持三驾马车的协同式增长 , 海外市场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 小米在此若能打破缺口 , 将极大拓展未来的增长面 。
当华为遭遇外部压力之后 , 我们不探讨其中的道德因素 , 仅从市场反应和业务增长来看 , 小米确实是可圈可点 , 这点毋庸置疑 。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 , 小米现阶段潜力和行业的红利也确实正在被消耗 , 如果华为排除困难成功 , 如果2020年开始行业回到通胀 , 小米是否做好准备?是否有能够维持这一性价比标签保持增长呢?
如今小米市盈率已经超过40倍 , 高于苹果当期的35倍 , Q2之后资本市场或许也看到小米现阶段的诸多潜力 , 用股价以投票 , 但另一方面 , 这也对小米接下来的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内部应该加速企业文化建设 , 巩固价值观 , 打破大量外部招聘带来的文化稀释问题 , 加速企业治理 , 破除大企业之后部门之间的官僚化问题等等 , 远非到可以庆祝和骄傲的时候 。
在运营方面 , 从智能工厂 , 到提高研发能力 , 小米不仅提高了“科技属性” , 市盈率和头部互联网企业腾讯和阿里比肩 , 小米现在已经不需要再考虑“究竟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的定性问题 , 更为重要的是从业务上开始了切实提高效率 , 降低成本之举 , 这是值得称赞的 , 配合内部文化和制度建设 , 如果上述那般假设到来之后 , 小米是非常有机会通过测试 , 再次走高的 。
大胆预测 , 2021年下半年或许是对小米挑战的开始 。
【企业|小米还不是“大”米:宜谦虚谨慎,禁骄傲自满】回到开篇的话题 , 小米在今年外部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能取得如今的成绩 , 有着天时的一面 , 也有模式潜力的挖掘因素 , 但这并非是绝对的竞争力所致 , 运气和偶然因素较多 , 小米尚未成长为“大”米 , 应该保持奋斗精神 , 宜谦虚谨慎 , 忌骄傲自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