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科技|如果杜甫有手机,他的诗歌会变成朋友圈晒图吗

李敬泽、葛剑雄、阿来、唐家三少等作家学者围谈新媒体时代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跨界融合
如果杜甫有手机 , 他的诗歌会变成朋友圈晒图吗
■本报采访人员 许旸
“如果唐代诗人杜甫有手机 , 他的经典诗作起码少写四分之一!”“迷弟”杜甫写给李白的诸多深情沉郁的文字 , 会不会沦为碎片化的朋友圈式表达?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 ,“脑洞大开”抛出的话题 , 近日在互联网平台上持续激起涟漪 。

这个有趣假设的背后 , 凸显了学界关心的一大现象——身处多媒体时代 , 人与人的连接沟通看似无比通畅便捷 , 但为何表达创作的欲望并未随之成正比?高科技催生的即时社交 , 究竟是激活了更多灵感火花、促成不同群体的彼此理解 , 还是令人们陷入单一封闭的“信息茧房”?
这也是日前在京举办的第五届腾云峰会所探讨的主题 。 李敬泽、葛剑雄、阿来等作家学者谈到 , 今年以来 , 弥漫全球的新冠疫情很大程度从物理上阻隔了人群间的连接 , 打破了现代社会正常的流动秩序 , 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 , 以及无形而强大的文化力量 , 则在重构与维系连接中发挥突出作用 。 相较传统的创作局面 , 科技与人文的跨界深度融合正成为当下文艺传播的醒目烙印 , 两者能彼此催化到怎样的程度 , 需注入新的视角加以打量 。
空间和时间的阻隔是催生诗意的土壤?
被阻隔之时 , 备感“连接”的珍贵 。 疫情期间 , 李敬泽在家读杜甫的诗 。 他发现 , 假如杜甫活在互联网时代、有手机 , 起码四分之一的诗不必写——“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人生不相见 , 动如参与商”……“写的都是地理、空间和时间上的阻隔 , 但诗人使阻隔升华为精神的空间 , 进而催生出诗意的土壤 。 ”
杜甫曾写下20多首诗作 , 倾诉他对李白的思念 , “放到今天 , 两人想说啥 , 一通语音或视频就搞定 , 甚至有可能因联系频繁 , 产生口角 ,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 ”李敬泽进一步畅想:“由于连接的故障和不畅 , 反而成就了人类的大部分故事或戏剧性 。 连接是我们的天性 , 不连接也是天性 , 就像黑格尔所说——必须栖息在这个绝对的否定性的身边 , 我们才能开始精神上的征程 。 ”
换言之 , 有了手机 , 交际更即时 , 但流于碎片化的交往是否也流失了某种隽永与回味?前不久在全国巡展的“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 , 展出了一批文坛名家交往的手稿、信件 , 李敬泽驻足展品前 , 他的焦虑也随之累积——鸿雁往来、一幅幅字画最大程度留存了鲜活字迹与表情 , “那我们当代的文学生态定格储存在哪?未来的人们要打捞21世纪的文艺互动 , 是不是只能在茫茫大数据汪洋中 , 去翻查旧手机上的聊天记录、朋友圈截屏?”
这也让学界进一步思索——连接与不连接 , 是辩证的关系 。 “疫情之下 , 连接变得更重要了 , 要使自己对他者、对自我有新的体认与发现 , 既要流动 , 也要探索不断移动的新的边界 。 ”在不少学者看来 , 技术促成连接的努力仍将一往无前 , 但与此同时 , 必须意识到科技需要进一步与人文、人性对话 , 超越信息鸿沟所制造的新隔阂 。
打破“次元壁” , 网络文艺升级讲故事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进入了快速裂解的分众时代 , 科技究竟将如何重构新连接、打破“次元壁” , 催生数字文化新表达 , 帮助人类开启新旅程?
“如果没有网络 , 我们就成了孤岛 。 ”作家阿来发现 , 技术力量给予实际生活和生理情感上的支撑都很重要 。 但与此同时 , 网络文艺需要不断升级“讲故事”的能力 , 以人文底色赋能技术传播 。
“科技已经将物理空间的连接效率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 那靠什么连接人类的文化、思想与情感?我想 , 答案可能是‘丰富生活、温暖人心、感动人性’的故事 。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程武提出 ,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能力成为维持社会运转的重要手段 , 在此基础上 , 文化得以冲破边界 , 为人们带来美和希望 。 比如 , 光是“云游敦煌”小程序中 , 千年前壁画以电子日历、互动剧等形式向用户“讲”起故事 , 访问量已破1200万 。 今年9月推出的“数字秦陵”小程序中 , 秦陵文化融入短视频、游戏等新文创内容形态 , 仅6天访问量便突破180万 。
今年担任游戏《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后 , 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认为 , 人类表达的最终目的 , 不止是传递信息与知识 , 更是自我表达、自我存在;近年来强调的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 , 同样需要转化为“海内外通吃”的产品、服务 。 “从这个角度出发 , 游戏是很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包括网文、网游在内 , 恰恰能更有效地形成中国文化软实力 。 ”
“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 ”网文作家唐家三少深有感触 , 过去文学创作的高门槛如今已被网络大大降低 , 作者可以随时发布并即刻得到读者的反馈和支持 , 这大大促进了创作生态的繁荣 。 如今 , 中国网络文学不断通过自身丰富的故事性走向世界 , 更多作品被改编成动漫、电影、游戏等其他形式 。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说 , 从个人表达衍变为中国文化的强劲表达方式 , 更多网络文艺作品为世界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化符号 , 正凸显了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力量 。
【时代科技|如果杜甫有手机,他的诗歌会变成朋友圈晒图吗】【编辑:田博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