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为人知的战斗:互联网平台的黑灰产狙击战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为人知的战斗:互联网平台的黑灰产狙击战
文章图片
图1/5

来源:AI蓝媒汇
作者:韩小黄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为人知的战斗:互联网平台的黑灰产狙击战】互联网的发展为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 , 但伴随着技术的更迭 , 信息安全问题始终蛇随棍上 , 风险与机遇相伴相生 。
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 , 各大平台早就于暗处展开了一场不为人知的黑灰产狙击战 。
诈骗 , 从电信到互联网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发展的A面 , 是信息改变生活、信息创造价值 。 那么伴随着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改变 , 外界也不得不注意到隐藏在暗处不为人知的B面——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 。
“你好 , 在吗?”
“您的社保卡涉嫌洗黑钱……”
“我们提供五到十万的小额贷款 , 利息特别低……”
电信时代 , 因隐私泄露导致的诈骗案件就不胜枚举 ,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 手段随着平台形式的变化 , 也愈发变本加厉 。
今年10月 , 哈尔滨市公安局刚刚破获了一起跨省“微商诈骗”案件 , 嫌疑人以朋友圈贩卖名表为由前后非法所得近百万元 。 而类似的相关案件比比皆是 , 今年9月 , 陕西仙居警方破获了一起“面膜微商”诈骗团伙 , 犯罪团伙以科技公司的概念包装自己 , 在社交平台招收代理商 , 但其营造出来的所谓买家和卖家均为同一人 。 警方披露 , 仅4个月内 , 全国就有1000多人因此中招 , 被骗金额从199元到数万元不等 。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为人知的战斗:互联网平台的黑灰产狙击战
文章图片
图2/5

刷单、代理这些因社交平台、电商平台而兴起的诈骗现象已经十分严峻 。
AI蓝媒汇发现 , 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微商” , 与其相关的投诉消息达到11446条 , 与“刷单”相关的投诉结果达到9289条 。
另一个公开数据是 , 目前流行于大学生群体的电信诈骗种类中 , 兼职刷单占比高达33% , 冒充好友占比22% , 网络购物占比14% , 冒充客服占比10% , 充值返现占比7% , 游戏交易占比7% , 网络贷款占比3% , 其他占比4% 。
网络黑产无所不在 , 一方面警示用户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 , 另一方面也倒逼整个行业的集体思考 , 除了依靠政府监管 , 平台自身究竟能为防范网络安全、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做些什么?
平台率先承担自治责任
值得庆幸的是 , 行业第一时间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 面对普遍存在的问题 , 大部分头部平台也意识到需要率先承担自治责任 。
以电商巨头淘宝为例 , 其在去年推行针对网店的稽查系统时 , 注意到在平台内部存在的一整条“炒信”黑色产业链 , 利用店主急于提高店铺信誉的需求进行勒索、诈骗等现象 。 通过自查发现问题后 , 淘宝就利用自身平台技术对网站进行清查 , 并联合警方、工商部门共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
包括对当下流行的刷单问题 , 淘宝也始终通过完善大数据模型 , 对刷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 , 尽可能从根源上防治刷单行为的扩大和猖獗 。
另一个走在监管前面的平台就是抖音 。
众所周知 , 抖音在日前因“假靳东事件”在行业内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波 , 业内也围绕短视频平台诞生的新型诈骗手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 在这期间 , 抖音作为涉事平台也率先针对该事件进行了相关自查自治 。
AI蓝媒汇注意到 , 事件爆发之后 , 抖音在其主站页面紧急上线了用户搜索提示 , 在结果页的明显位置提醒用户注意区分异常帐号 , 最大程度做到警示作用 。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为人知的战斗:互联网平台的黑灰产狙击战
文章图片
图3/5

另一方面 , 据抖音在平台治理开放日上公开数据显示 , 事件爆发后 , 抖音安全中心针对假靳东相关帐号进行了及时速清 , 2天内清查了5000+疑似靳东仿冒帐号 , 完成下架话题143个 , 召回并处理了问题存量视频195w 。
据AI蓝媒汇了解 , 实际上抖音早在今年4月份就开启了“仿冒名人”的打击专项 , 只不过在项目的前两个阶段 , 抖音针对的是“侵犯明星肖像名誉权”的侵权帐号 , 以及“以快速涨粉和直播带货变现为目的的电商黑产” 。
在半年时间里 , 抖音针对“仿冒名人”问题上线了数十条风控策略模型打击冒充名人帐号 , 前后召回了超过30万的问题帐号 。
截至目前 , 抖音安全中心已经封禁了黑产作弊帐号7万余个、重置仿冒资料用户3万余个、处理问题视频超过400万条 。
分层治理:以防为先
可以看出 , 此次因为“假靳东事件”触发的紧急治理措施只是肉眼可见的冰山一角 , 大量由平台主导的自治工作往往是隐藏在海平面下硕大的冰山主体 。
对于行业里很多公司的安全团队来说 , 做的很多事情 , 都是隐藏在公开事件背后 , 甚至是发生在公开事件之前的 。 安全工作的目的就是保障不发生意外事件 , 一旦发生了说明工作是存在问题的 , 而不发生工作 , 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是不为人知的 。
黑灰产狙击工作就是典型的安全工作 , 但打击黑灰产 , 即便是不被看到 , 也都是希望跑在违法违规行为与内容之前 。
以“冒充名人”诈骗的事情为例 , 在上个月双11活动期间 , 就出现了类似的“假冒客服诈骗”行为 , 主要表现就是在明星直播间“假冒客服” , 沟通用户实施退款诈骗 。 抖音安全中心在日常巡查中看到了此类诈骗的苗头之后 , 迅速上线了相关打击的策略模型 , 打击相关账号 , 从源头拦截此类诈骗行为 。
从治理逻辑上来看 , 抖音安全中心是以“防”为先 , 利用技术对抗拦截 , 将大量工作安置于后台 , 尽可能做到不被前台感知 , 因为一旦感知 , 就代表有用户可能受伤害 。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为人知的战斗:互联网平台的黑灰产狙击战
文章图片
图4/5

而这种以“防”为先 , 在后台的工作 , 往往不为人知 。
今年4月 , 抖音安全中心成立了“冒充名人打击专项” , 梳理了平台上仿冒名人的问题现状 , 整理出900多位容易被仿冒的明星名单 , 联动公司明星垂类相关负责人进行实时维护与信息联动 , 保证明星帐号输出内容的真实性 。
与此同时建立针对冒充名人行为的打击标准、搭建专项审核队列、训练仿冒名人模型、制定问题帐号和视频召回策略 , 针对用户资料仿冒、视频仿冒等行为进行梯度打压 。
也就是说 , 在“假靳东事件”爆发之前 , “冒充名人专项”活动就已经为特殊舆情事件完成了大量的奠基工作 。 今年6月到事件爆发之前 , 平台就已经召回进审13041个样本 , 审出封禁1689个样本 , 人工批量封禁3w+ , 已累计封禁 34948个帐号 , 其中包含6031个仿冒靳东帐号和5056个仿冒马云 。
而这些 , 恰恰是在偶发性事件爆发之前 , 被隐藏在后台的不为人知的真实数据 , 偶发性事件爆发之后 , 这些数据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对于平台来说 , 黑灰产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治理 , 都是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治理体系 , 最底层是技术能力 , 中层是产品能力 , 上层直接面对用户的是运营能力 。
这一套治理体系 , 对于抖音来说 , 以防为先的策略模型靠的是技术 ,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 。 因此 , 除了在技术端不断完善样本标准 , 硬性防治 , 产品团队也需要在产品体验、产品运营及用户教育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软性治理 。
AI蓝媒汇观察到 , 在抖音拥有近千万粉丝的“神探大妈”长期以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互联网骗局的揭秘 , 为广大用户 , 尤其是中老年用户进行宣传和科普教育 。 为此 , 抖音安全中心也联动神探大妈制定了相关教育视频 , 定向推送给中老年用户以起到提醒、警示、教育的作用 。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为人知的战斗:互联网平台的黑灰产狙击战
文章图片
图5/5

从建立模型主动拦截、到接收用户反馈进行审核、到常规与突发巡查相结合 , 再到完善产品功能作出警示提醒 , 抖音安全中心针对平台内外的网络黑产打击层层递进、全面覆盖 , 尽可能地将安全问题思考得全面和深入 。
但即便是这样 , 业内也不得不诚然 , 平台的治理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 正如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电信诈骗一样 , 网络信息黑产问题已经形成了较长且深入的产业链 , 在巨大利益诱惑的面前技术手段更新迭代 , 且有着明显的跨平台犯罪特征 。
那么理所当然 , 针对某一平台爆发的网络诈骗事件 , 就不该局限于该平台一己之力完成治理 , 更多地是需要产业链上涉及的各个关键平台联合起来 , 共同针对网络黑产予以打击防范 。
彼时 , 这场隐秘的角落里展开的“战斗”才有可能从单打独斗的“巷战”升级为高效精准的“狙击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