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海勇士”汪品先:“我剩下的这些年,想再踩出一个脚印”( 二 )


2018年5月11日至23日 , 我国自主研制“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完成科学首航 。 其间 , 82岁的汪品先9天时间里3次下潜到1400余米的深海 , 每次下潜观测采样时间都在8个小时以上 。 在西沙海区1000多米的深海底 , 汪品先意外发现了一片深水珊瑚林 , 这是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深水珊瑚林” 。
“深水珊瑚高的像乔木 , 矮的像灌木 , 这就是一个黑暗世界里的树林啊!”第一次上岸后的汪品先 , 仿佛是一个沉浸在童话故事中难以自拔的孩子 , “我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去了 , 我刚从仙境回来……”
去年 , 汪品先为之努力的又一项大科学工程——中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被批复建立 , 总投资超20亿元 。 该工程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 , 将推动我国“三深”(深潜、深钻、深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
在汪品先眼中 , 海洋文明蕴含着一种广阔胸怀和冒险精神 。 “科学要研究 , 就是要到现场去 。 海洋知识的源泉在海里 , 海洋的灵感也在海里 , 如果你脱开了真正的现场 , 就没有这个灵感了 。 ”
即使已经研究海洋科学几十年 , 汪品先也一直保持着好奇心和求知欲 。 他时常调侃自己与3000万年高龄的南海相比 , 还是个小孩 。 他说:“如果你对科学没有热情 , 光是对科学带来的好处有热情 , 这是走不远的 。 ”
在同济大学 , 如今85岁的他 , 还走上了“中国道路·名师讲坛” , 成为人气爆棚的“思政课教师”;今年春季学期 , 再次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公选课“科学与文化” 。 他还“火”出了圈 , 走进B站为屏幕前的“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关于深海的一切 。 他的粉丝 , 从课堂上选课的两三百名学生 , 一下子扩容到网络上百万数量级的“观众” 。
他出版的科普读物《地球系统与演变》《十万个为什么(海洋)》《深海浅说》等好书 , 也深受读者欢迎 。
在汪品先看来 , 科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 “科学与文化”并不是一般的“科普” , 而是科学回归其文化的本性 , 是他要做“第二件事”的一部分 。
从北京领奖回来后 , 汪品先依旧骑着他那标志性的脚踏车穿梭在校园 , 这位笑意盈盈的“单车院士” , 依旧是同济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 , 且一次次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为人师者的“光环”与“能量” 。
汪品先曾反复提及:“我们要营造创新启发式教育的良好生态 。 学校不是批发知识的仓库、制造文凭的工厂 , 而是培养能力 , 陶冶情操的洪炉 。 ”
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是什么?汪品先的一番话道出真谛:“一位好老师的一节课、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学生终生 。 课堂的成功 , 不仅在内容 , 更在于精神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