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天宫课堂”将开讲,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有何门道?( 二 )


“天宫课堂”可以进行更充分天地互动
问:此次太空授课将面向全球直播,与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此次太空授课将有何不同?8年前的太空授课积累了哪些经验?安排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开展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有何意义?
杨宇光:与8年前相比,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航天受到的世界关注有了极大不同 。最近有个“全球拍天宫”的活动,世界各地的人们争相拍摄中国空间站过境影像 。我在很久以前就开始拍摄天宫和国际空间站,过去这样的活动在国内关注度并不高,但现在中国空间站和航天员备受世界瞩目,这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已经有所体现 。这次面向全球直播,相信将获得更多世界关注 。
第二个不同是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社会效益已经逐渐凸显 。8年前6000余万中小学生收看了直播,如今有些人已经毕业,甚至成为了航天人,亚平老师当年的教学已经在开花结果,此次“天宫课堂”开讲,是对过去的延续 。
另外,相比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此次授课时的展示空间更大,通信保障技术更加成熟,可以进行更充分的天地互动 。航天员在繁忙的任务期间进行太空授课,体现了国家和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太空科普教育的重视 。
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收到了2013年“太空班”学生写给王亚平老师的信件,纷纷表示8年前的太空授课给他们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 。您认为,太空授课对中小学生有何启蒙作用?
杨宇光:美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孩子都曾受阿波罗登月的激励,对工程和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这也为美国90年代的经济飞跃提供了人才基础 。其实在国内也有类似现象,杨利伟首次飞天、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都极大提升了中小学生对宇宙探索、物理学、数学等方面的兴趣,这不仅对中国航天的人才梯队建设非常重要,对推动国家在工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
建立公众和航天之间的桥梁格外重要
问:2007年,外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完成了首次太空授课,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国外太空教学的历史?目前国内外太空授课、太空科普工作情况如何?
杨宇光:首次太空授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美国曾推出“太空教师计划”(Teacher in Space Project),并从几万份申请中遴选出两位教师,分别是麦考利夫和芭芭拉·摩根,一主一备 。1986年挑战者号失事,麦考利夫遇难,后来该项计划取消 。芭芭拉·摩根则通过训练遴选,成为NASA的职业宇航员,并于2007年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人类首次正规的太空授课 。
为什么强调“正规”?其实国际上简单的太空科普活动很频繁,有利用中继卫星实时连线的,也有录播的,形式多样 。比如马来西亚宇航员舒克尔、韩国首位女宇航员李素妍都曾在太空开展科普活动 。这样的活动在国外非常普遍,并不仅限于航天大国,这也足见各国对太空教育活动的认可度和重视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