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小冰完成首轮融资布局企业级市场 被指不接地气变现受制约】从微软公司独立出来后 , 小冰公司在资本及业务发展层面终于迎来了重要进展 。
近日 , 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在小冰发布会上表示 , 小冰公司已完成Pre-A轮融资 , 投资方包括北极光创投与网易集团 。 同时 , 微软中国与小冰公司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布局企业级市场 。
不过 , 业内人士表示 , 目前人工智能落地场景多数用到计算机视觉技术 , 对于小冰所布局的语音识别技术来说 , 应用场景存在不足的问题 。 此外 , 小冰在中国的发展路线并不接地气 , 需要加速本土化运营 , 在产品端与中国用户的文化相契合 , 摆脱其对微软的依赖 。
分拆独立运营后加速本土创新 , 获更大自主权与灵活性
据小冰公司官方介绍 , 小冰项目于2013年底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立项 , 采取代际更新的方式 , 逐年完善其基础框架结构 。 2014年5月29日 , 小冰正式推出第一代产品 , 目前已经更新至第八代 。
根据小冰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 , 从第七代小冰开始 , 在尚未组建正式销售团队的商业化试水阶段 , 小冰收入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 。 目前 , 在全球多个国家 , 小冰单一品牌已覆盖6.6亿在线用户、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 。
2020年7月13日 , 微软宣布将年满6岁的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 , 并委任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为董事长 , 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为首席执行官 。
小冰方面解释称 , 分拆独立运营的原因是为加快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步伐 , 促进小冰商业生态环境的完善 。 据了解 , 微软将保持对新公司的投资权益 , 并授权新公司使用及继续研发完整的小冰技术 。
天眼查显示 , 小冰的主体公司北京红棉小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5月20日 , 大股东为李明 , 持股70% , 此人未在公司高管之列;微软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兼经理 , 持股25.05%;微软小冰产品负责人彭爽为监事 , 持股0.99%;微软前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为执行董事 , 未持股份;小冰团队技术负责人周力、小冰团队商业负责人徐元春、日本分部总经理陈湛分别持股0.99% 。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 , 事实上 , 早在2016年 , 小冰团队就谋求独立 , 但因高管人事变动未成行 。 而对于此次小冰的分拆独立 , 多名业内人士对蓝鲸TMT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小冰已经有了实际收入 , 独立运营之后会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
对此 , 李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 分拆前 , 在微软庇佑下发展的小冰在商业化和运营上相对国内企业较保守 , 分拆后 , 小冰会在产品、运营、商业模式上 , 与本地快速交换 。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分析称 , 一路走来 , 小冰离不开微软的技术支持 , 但是独立运营后小冰或在应用上会更加中国化 。 相较几年前 , 目前投资界对AI项目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 在市场降温时小冰获得融资 , 有助于其提高生存能力 。
布局企业级市场应用场景不足 , 变现仍受制约
在业务与技术方面 , 据小冰方面介绍 , 小冰是一套完整的、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基础框架 , 包括核心对话引擎、多重交互感官、第三方内容的触发与第一方内容生成 , 和跨平台的部署解决方案 , 相关领先技术覆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人工智能领域 。 该框架交互总量约占全球人工智能交互总量的60% 。
近日 , 微软中国与小冰公司在北京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面向ToB重点行业客户 , 联合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云计算商业化解决方案 。
据介绍 , 首批微软和小冰共同联合推出的解决方案将覆盖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汽车及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等三个垂直领域 。 双方表示 , 将在今后不断拓展至更多垂直领域 。
李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尽管小冰做了To B解决方案 , 实际交互也是在To C端进行的 。 "作为一个同时包含ToB和ToC的解决方案框架 , 小冰正在连接不同垂直领域的经验 , 穿透ToB , 到达ToC 。 "
然而多名业内人士对采访人员表示 , 在企业级层面 , 人工智能技术变现受应用场景制约 , 还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
张孝荣表示 ,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面向企业级的落地场景是比较少的 , 主要应用于安防和金融领域 , 但这两个领域应用最多的是计算机视觉技术 , "而小冰的强项并不是计算机视觉 , 而是人机对话的语音技术 , 所以就会存在应用场景不足的问题 。 "
具体到智能汽车领域 ,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新车前装语音市场报告》显示 , 在语音方案供应商方面 , 今年上半年前六家语音供应商市场份额占比达到97.49% , 其中 , 科大讯飞和Cerence两家公司份额合计占比84.60% 。
张孝荣分析称 , 未来小冰能否在智能汽车领域有所发展 , 关键要看其与车企的合作情况 , 能否能够拿到足够的订单 , "此外 , 小冰的技术仍依赖于微软 , 采集来的语音可能会进入微软的数据库 , 在未来 , 用国外的服务器来存放数据会不会受到政策影响还面临不确定性 。 "
发展路线被指不接地气 , 能否实现本土化成关键
近年来 , 智能语音助理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 2011年首个个人手机助理Siri诞生 , 而随着iPhone 4S的发布 , 科大讯飞也发布了第一代智能汽车语音助理 , 随后 , 虫洞语音、微软、搜狗、小米、百度、阿里接连推出智能助手 。
目前带有智能语音能力的消费级硬件大体可划分为智能家居、儿童产品、随身产品、车载设备、商务产品等 。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研究报告》显示 , 近年来 , 除智能手机之外 , 智能音箱作为智能生活的"入口"的地位逐渐被夯实 。
奥维云网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总结报告》也显示 , 2020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908.6万台 , 同比增长22.7% 。 小度音箱、天猫精灵、小米小爱同学三巨头的总市场份额已超过了95% 。 然而 , 目前小冰并没有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产品 。
张孝荣认为 , 与国内的智能语音助理相比 , 小冰竞争力不足 , "小度、天猫精灵和小爱同学都有自己的内容源 , 而小冰缺少在内容源方面的储备 。 "
此外 , 相较于国内同类厂商 , 对于国内用户来讲 , 小冰所走的路线仍被指不接地气 。 小冰近年来在文本创作、语音创作与视觉创作上均产出了作品 , 例如 , 出版了人工智能诗集 , 为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作曲并合唱《智联家园》 , 举办了绘画个展 , 联合国内纺织企业开发出纺织产品 。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认为 , 小冰在创作上所推出的一些内容可以检验其技术能力 , 从市场应用来说没有太大意义 , 但起到了一定的市场营销作用 。
谈及小冰未来的努力方向 , 张孝荣表示 , 小冰要加速本土化 , "首先是产品应用上的本土化 , 即产品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特性、行业特性 , 其次 , 尽量减少对于微软的依赖 , 真正成为一家中国公司 。 "
此外 , 葛甲认为 , 小冰是一个技术驱动型产品 , 技术属性很强 , 市场属性较弱 。 对此 , 张孝荣分析称 , 目前小冰的市场推广很少 , 可以多向国内企业学习 , 但推广力度要与自身的技术发展速度相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