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AI四小龙”难解亏损“魔咒”


新浪科技|“AI四小龙”难解亏损“魔咒”
文章图片
图1/3

新浪科技 杨雪梅
12月1日 , 人工智能公司云从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文件 , 成为科创板又一家公开招股的AI公司 。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 , AI行业逐步进入下半场竞争 。 之后 , 旷视科技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了招股书 , 正式打响第一枪 。 今年 , 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先后跟进 , 开启上市进程 。 同时 , 商汤科技的上市传闻也从未断过 。 “AI第一股”之争变得异常火热 。
云从科技此次公开披露招股书 , 意味着在经历3个多月的辅导期后 , 将面对二级市场的考验 。
此次公开募股 , 融资规模预计为37.50亿元 。 募集资金所得净额将全部围绕其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展开 , 以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实力及产品能力 , 具体包括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
云从科技2020年8月18日办理辅导备案登记 , 此次公开披露招股书意味着其在经历3个多月的辅导期后 , 将面对新阶段的考验 。
“AI第一股”竞争激烈 上市将加速赛道化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 , 是AI头部企业中最年轻的一家 。 成立以来 , 云从共进行多轮融资 , 融资总额接近30亿元 , 创始人周曦控股的常州云从在云从科技的股权占比合计达23.2% 。
据招股书显示 , 云从科技将发行A、B两类股票份 , 周曦是其最大股东 , 拥有64.6%表决权 。 此外 , 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佳都科技均是该公司股东 。
当前 , 云从主要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业务线 , 核心客户包含中国联通、联想等企业及数家通信运营商 , 同时还服务于国家海关总署等政府部门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机构 。
从招股书来看 , 云从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分别为0.65亿元、4.84 亿元和8.07亿元 , 2020年上半年收入2.21亿元 。

新浪科技|“AI四小龙”难解亏损“魔咒”
文章图片
图2/3

亏损方面 , 2017年、2018年及2019年 , 云从科技的经营亏损分别是-0.68亿元、-2.71亿元、-5.06元 。 2020年上半年 , 该公司经营亏损达到及-4.05亿元 。 经过调整后的亏损净额 , 2017年、2018、2019年分别净亏损-1.06亿元、-1.81亿元、-17.1亿元 , 而2020年上半年 , 该净亏损达到-2.9亿元 。 云从招股书中预计未来两三年将触及盈亏平衡点 。
亏损的不止云从一家 。 结合旷视、依图的财务数据 , 都处于亏损状态 。 目前来看 , AI独角兽亏损已成为全行业性问题 。
不过 , 由于AI技术的未来潜力 , 市场投资者对于AI企业的宽容度相对较高 , 更看重未来收入的增长以及业务指标的提升 。
目前随着国内科创板审核条件的放宽 , 国内上市似乎是AI公司在国际环境更加严峻的当下最好的选择 。 其中 , 云从、依图均开启科创板上市进程;此前有消息称旷视正在筹备A股科创板上市 , 将以“A+H”股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商汤也多次被传正考虑在完成一轮融资后于A股科创板上市 。
未来 , 商汤、旷视、云从、依图或将齐聚科创板 。 同时A股市场“AI第一股”的争夺也变得至关重要 。
AI企业纷纷冲刺上市的当下 , 正是科技商业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 AI市场很规模很大 , 上市潮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 , 加速赛道化、龙头化 , 推动产业发展 。 AI独角兽冲刺资本市场 , 同时也具有示范意义 , 可以初步检验资本市场和产业界对于AI企业的态度 。
AI小巨头再进化:差异化战略分割市场
江湖曾称旷视、商汤、依图、云从为AI四小龙 , 起始于四家创业团队均已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 。 但五六年过去了 , 技术变迁、行业逐渐成熟 , 他们已经由以技术驱动业务的模式 , 进化为技术和产业双轮驱动模式 , 在技术探索之外 , 也注重商业化发展 。
随着模式和战略的转变 , 曾经的“AI四小龙”正在从狭义的人脸识别公司变成更综合的公司 , 各自的业务也在逐渐拉开差异 , 向不同的方向演变 。
其中 , 商汤是AI平台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旷视则是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 , 通过专注物联网等领域挖掘算法价值;依图将芯片技术与算法技术结合 , 向AI算力技术及产品领域发力;云从则聚焦人机协同战略 , 主推操作系统 , 面向行业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解决方案 。
以云从为例 , 2020年上半年 , 其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占比提高到46.61% , 解决方案业务占比53.39%;而2019年占比分别为23.48%、76.52%;2018年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6.41%、93.59% 。

新浪科技|“AI四小龙”难解亏损“魔咒”
文章图片
图3/3

可见 , 在行业大方向的解决方案之外 , 云从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占比在大幅提升 , 同时 , 基于操作系统的软硬件组合销售占比也从2017年的57.55%上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96.22% 。
其创始人周曦在前不久也曾指出 , 由于目前人工智能存在不可解释、不可复盘的缺陷 , 云从科技将公司战略聚焦在人机协同上 。
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已然成为AI公司最基础的底层技术 , 基于此各自探索出了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
进化后的AI企业们在商业化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但AI企业的主要的成本还在于技术研发投入 , 但技术本身的商业化空间和市场的打通 , 还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 AI作为研发投入高、技术周期长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商业化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
【新浪科技|“AI四小龙”难解亏损“魔咒”】此外 , 上市只是第一步 , 前期的高估值可能只是暂时的 , 后期的发展还是要靠自身实力 。 上市之后 , 市场更关注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 。 AI企业更为紧迫的是 , 如何更好完成商业化转变、如何在技术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这依然是日后面临的重大挑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