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AI医生”为卒中患者赢得更多救命时间

通讯员 马遥遥 李蓓 采访人员 陈晶
对患者头颈CT影像进行自动三维重建、判读 , 并自动输出可对每根血管的病变进行标准表述的结构化、标准化报告 , 随后由审核医师在自动输出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审核确认和修正……近日 , 武汉市中心医院应用头颈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 仅用时5分钟 , 就完成了传统方法下技术娴熟医生需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的一例卒中患者的诊断 , 为患者赢得了更多救命时间 。
“病人因突发中风 , 失语、偏瘫 , 情况危急送医 。 在紧急送医后的检查阶段 , ‘AI医生’也即头颈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为迅速判断患者病情提供了重要帮助 , 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及时手术取栓 , 男子不仅转危为安 , 术后的语言和肢体功能也逐渐恢复 。 ”神经内科主任经屏告诉采访人员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患者刘先生今年41岁 。 他在一天早上被刚起床的妻子发现讲不出话来 , 右半边身体完全不能动 。 妻子意识到刘先生可能是中风了 , 赶紧将其送到武汉市中心医院 。 到达医院时 , 刘先生已经出现意识模糊 , 右侧肢体肌力0级 , 病情危急 。
【影像|“AI医生”为卒中患者赢得更多救命时间】“收治后 , 医院高级卒中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抢救患者 , 给予静脉溶栓 。 同时 , 影像诊断科通过头颈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5分钟内快速完成头颈CTA图像的后处理和辅助诊断 , 并生成所有脑灌注参数图像 , 计算出梗死核心 , 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不匹配比值等临床需要的关键影像值 。 核心梗死区的脑细胞是缺血坏死的 , 其损伤是不可逆的 , 缺血半暗带细胞是低灌注缺血还没有坏死的脑细胞 , 是可以挽救的 。 ”经屏带领科室介入团队通过影像资料快速评估病情 , 考虑为左侧颈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 , 如果单纯静脉溶栓 , 仍有很大可能不能实现血管再通 , 需要进一步桥接支架取栓手术 。 随后 , 神经内科介入专家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动脉取栓手术 , 用取栓支架成功取出血栓 。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下 , 一天后 , 刘先生的言语功能和右侧肢体肌力明显恢复 , 没有留下后遗症 。
据悉 , 卒中已经成为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二大病因 。 在我国 , 卒中更是造成居民死亡和残疾的第一位病因 , 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目前公认卒中的黄金时间只有3~4.5小时 , 卒中的诊疗被称为和时间赛跑的工作 。
武汉市中心医院影像诊断科主任王翔介绍 , 影像评估在缺血性脑卒中整个临床路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卒中患者前期的头颈CT扫描工作完成后 , 传统的冠脉CTA图像采集及三维后处理方法繁琐复杂 , 影像科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三维重建、判读、评估、审核等一系列的后处理操作 , 一位技术娴熟的医生 , 过程也需要花费半小时以上 。 2020年起 , 武汉市中心医院影像诊断科将头颈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成功投入临床使用 。 该套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投入使用后 , 单个病例的人工处理流程大大减少 , 处理时间缩短到5分钟左右 , 极大地提高影像诊断的工作效率 。 目前该系统已完成3000多例头颈血管影像处理 , 在急性卒中脑血管加灌注综合评估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