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令采访人员印象最深刻的是 ,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为观众介绍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的生物生长试验 。
“比起航天技术 ,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看似难度不大 , 但顺利实施的背后 , 是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数据 , 是数不清的挫折与失败 。 ”谢更新介绍 , 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长试验是在嫦娥四号狭小的空间内 , 我国科学家们送给荒芜月球的第一颗棉花种子 , 成功展开了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 。
作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的总设计师 , 谢更新与团队成员历经3年多的试验 , 突破了生物休眠、“月途”颠簸、放水控制、密封控制、月面采光五大难题 。 面对未来漫长的登月征途 , 谢更新将自己的一小步与人类的深空探测紧紧相连 , 为观众细细展开生态微系统的探月之路 。
同样在为我国航天工程事业而钻研探索的还有来自中山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吴嘉宁 , 不过他研究的对象竟是动物 。
吴嘉宁表示 , 他在读博期间 , 为帮助航天员能在航天器中更轻巧准确地抓取物品 , 搬上实验设备到动物园去测试大象吃东西的力道 , 从象鼻中汲取灵感 , 之后研发出更稳定、灵巧的航天机器臂 。
在中山大学的实验室里 , 吴嘉宁团队向七星瓢虫学习“无伤落地”的方法 。 他们发现 , 瓢虫鞘翅中间有类似榫卯的结构 , 可以成功消解了碰撞产生巨大能量 , 让其不用打开翅膀也不会担心“粉身碎骨” , 若将这种结构应用到无人机、飞行器的着陆中 , 可以提供一个更加轻质的软着陆 。 (完)
推荐阅读
- 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议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 水合物|10国专家学者共论国际深水油气工程与水合物前沿技术
- 时代|中国管理科学领域年度盛会今日在沪开展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论道数字时代下商业模式之变革
- 辐照|专家学者海南热议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前景
- 虚拟|专家学者激辩“元宇宙”:是概念还是技术?应拥抱还是远离?
- 层次|为艺术再添层次,绘王RDS-160高色域数位屏震撼来袭
- 传播|聚焦开放科学与开源创新 中外专家学者线上线下交流研讨
- 数位|联想 17 英寸 ThinkBook Plus 曝光:笔记本里塞了个“平板”
- 数字化|近百位专家学者汇聚南宁 探讨智慧广电融合发展
- 建设集团|专家学者海南博鳌热议新时代电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