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转正”愈发困难,网络流行语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 二 )


在网上的讨论中 , 很多人并不认可文章的观点 。 有网友甚至翻出文章刊发一个多月前的东京奥运期间 , 该媒体在杨倩、杨浩组合夺金后 , 以“yyds”来表达“杨杨得胜”之意 , 创造出新的“谐音梗” 。
“yyds”在网络上的本意为“永远的神” , 表示赞叹之意 , 也是一个“谐音梗” 。 它不止一次被媒体在网络平台借用 。 因此 , 许多网友对媒体一面不赞同网友使用“yyds” , 一面又自己拿来用表示质疑 。
“就是很能表达你的情绪 , 要比‘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生动方便得多 。 不过 , 生活中大家还是不这么说的 。 ”00后大学生杨旭认为 , 人们没有必要对网络语言使用“大惊小怪” 。
无论是排斥还是接受 , 两种观点的支持者都能找到理论依据 。 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符号的不可变性和可变性观点 。 在专业领域 , 语言的规范性和发展变异特征及以此衍生出的对待语言的态度 , 很多时候也呈现出“各说各话”的特点 。
让子弹飞
《咬文嚼字》在评选流行语的时候 , 剔除了“yyds”等网络用语 , 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反对部分网友使用它们 , 但绝不赞成让它们进入年度流行语榜单 。
这得到了语言学家的认可 , “语言的生命在使用者中间 , 评选可以基于自己的价值和准则 , 但并不能决定语言的存灭 。 ”有语言学家对《工人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语言学中有一个比喻:语言是一条河流 , 不断有旧的渣滓沉于河底 , 最终消亡 , 也不断有新的河流汇入 , 让这条河流保持活力 。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新旧语言现象的出现和消亡 。
这能解释网络用语的“转正”现象 。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标题出现了网络用语“给力” , 这成为标志性事件 。 此后 , 许多网络用语开始出现在主流媒体中 。 当年 ,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中还表示 , 网络热词不断丰富着民众的语言生活 。
仔细研究那些被认可并“转正”的网络词语 , 不难发现它们都带有这样的特征:符合汉语结构规律、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即使使用者众多 , 时下的一些网络用语也越来越难以“转正” 。
语言规范不仅是各个语言内在的要求 , 全民语言中那些准确、鲜明、生动和具有普遍性的成分才有机会在语言的长河中葆有长久的生命力 。 “你OUT了”“886”“法海你不懂爱”之类等消失的网络用语 , 原因就在于此 。 相信“yyds”“绝绝子”这类在表意体系的汉语里看不出所指为何的词 , 一定也会消失 , 同样基于此理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