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上海医生破题复杂脊柱手术 帮助患者避免昂贵费用和后遗症风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2月10日电(樊云山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烨捷)今天 , 世界首款单孔双通道、双介质脊柱内镜系统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诞生 。 这款由该院骨科主任、骨科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团队负责人贺石生团队自主研发的系统 , 既可以协助完成较为简单的腰椎间盘手术 , 又可以攻克椎管狭窄、腰椎滑脱不稳等复杂性脊柱手术难关 。
以往 , 这些复杂手术使用进口器材 , 花费昂贵 , 手术时长须7-8个小时 , 且稍有不慎还会引发截瘫、肌肉萎缩、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 贺石生团队的研究 , 把患者从昂贵的医疗费用和极大的后遗症风险中“解放”了出来 。

操作|上海医生破题复杂脊柱手术 帮助患者避免昂贵费用和后遗症风险
文章图片

据悉 , 贺石生牵头编撰的《V型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一书有中英文双版 , 既为国内骨科医生提供了“教学书” , 未来又能成为这项技术及其器械推广至海外的“教材” , “过去常常是中国医生到海外去进修 , 这回 , 我们要去欧洲、东南亚教他们的医生学会这种手术方式 , 要在海外开设培训中心 。 ”
手术是严重脊柱疾病的最终治疗方法 , 但传统脊柱手术创伤较大 , 加之手术难度较高、预后情况不佳 , 让很多病人望而生畏 , 甚至放弃治疗 , 这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 也加重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 上世纪90年代 ,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 脊柱微创手术也成为了医疗界努力突破的方向 , 由于此类手术创伤更小 , 病人手术后恢复更快 , 近年逐渐成为了部分脊柱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
然而 , 现有的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存在诸多不足 。 比如传统的椎间孔镜直径只有0.8cm左右 , 但其中需包括手术操作通道、成像系统、光源、水流灌注等结构 , 导致实际手术操作空间非常有限 , 只能使用特制、小巧的器械 , 难以处理较为复杂的脊柱疾病 。 而且 , 传统的椎间孔镜只有一个手术操作通道 , 每次仅能使用单个手术器械进行操作 , 稍显笨拙 , 效率也低 。
常常有脊柱疾病患者对手术“特别害怕” , 各种有关脊柱手术后偏瘫、半瘫的故事不绝于耳 。 这是因为 , 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手术对手术操作安全性、操作空间等具有较高要求 , 传统内镜难以满足 。 而当下所流行的脊柱微创手术技术主要来自德国、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 , 属于我国的原创性技术和设备极少 。
贺石生教授团队历时五年多 , 设计研发了新型的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系统 。 该系统在理念和手术设计上不同于以往的脊柱内镜技术 , 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