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天眼”怎样诞生的( 二 )


为什么会选择喀斯特地貌?因为喀斯特是地质发育岩性“丘陵”状地貌 , 因水而成 , 但不积存水 , 是自然界的“抽水马桶” 。 为降低大型球反射面望远镜的建造成本 , 需要利用天然喀斯特洼地群作为台址 。  
1994年起 , 中科院遥感所的地学专家们在贵州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喀斯特洼地台址踏勘和地质地理学综合调查 , 以航空照片和地形图为基础 , 找到多个适合建造直径300米至500米大射电望远镜的候选洼地 。  
1995年底 , 近400个候选洼地的地形地貌形态基本数据库形成 , 每个洼地的长轴方位、长短轴比、洼地深度、环绕峰数、直径、地理坐标、峰顶海拔等数据都被记录在案 。 十多年来 , 选址工作人员跋涉在贵州的绿水青山之间 , 考察最近居民点规模、周围植被状况、洼地耕地等 , 还向候选洼地附近村寨的农民打听雨雪、冰雹、雷电、洪涝等气候情况 。 最终 , 台址的选择是在考虑自然地理、地貌发育控制因素、洼地形态特征、选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源环境及电磁宁静情况等诸多方面后 , 进行多学科综合评价后决定的 。  
【|揭秘“中国天眼”怎样诞生的】FAST是贵州的、中国的 , 最终是人类的 。 贵州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何崇远说:“花点时间读《天眼工程》 , 相信读者会被FAST人彰显的精神风貌所触动而引发思考 , 不断在科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崎岖山路上 , 不畏艰险地攀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