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引领孩子走进科学的“启明星”( 二 )


“如果每年平均能有100名‘可能的科学苗子’参加科研实践 , 其中有2%—3%日后会成为顶尖人才 , 那么经年累月 , 效果还是可观的 。 为保住这些‘可能的科学苗子’ , 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 。 ”王绶琯说 。
经过22年发展 , 俱乐部基地校由最初的4所发展到31所 。 先后有721位导师和5万多名中学生参加俱乐部的科研活动 , 其中3100多名中学生走进278个科研团队及国家重点实验室 , 进行平均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活动” 。 一批俱乐部早期会员已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 , 一些学生成长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
在二十多年中 , 王绶琯为俱乐部的发展四处奔波 。 为解决俱乐部的经费问题 , 他捐出了全部稿费 , 并自费购买大量书籍捐给甘肃、青海等偏远地区的学校 。 及至身体虚弱无法行走 , 他让女儿推着轮椅参加俱乐部活动 。 即便躺在病榻上 , 自称“眼睛、耳朵都开始罢工” , 这位被孩子们称为“科学启明星”的老人仍在关心着俱乐部的未来:“中国要强盛 , 科技必须自立自强 。 我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 , 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 。 ”
【青少年|引领孩子走进科学的“启明星”】2021年1月28日 , 98岁的王绶琯与世长辞 。 追思会上 , 没有哀乐 , 一曲《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大厅中循环播放 , 也久久回荡在人们的心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