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沟通 , 尽在不言中
【文化评析】
近期 , 一项调查发现 , 超过70%的大学生会借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 , 60%以上受访者认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并且习惯于通过表情包化解尴尬 。
网络提供了多媒体运用的技术基础 , 让图片甚至动图传播变得简单、容易 , 人类整体正在步入读图时代 。 在此基础上 , 表情包作为副语言的扩张是合理甚至必然的 。 它的出现本意是为了更好地沟通 , 这可以看作是线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 。 但随着各类表情包层出不穷 , 它们背后的潜台词变得越来越丰富和难以琢磨 。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 很多表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 , 有了一层更隐晦的含义 。
【表达思想|表情包沟通,尽在不言中】同理 , 那个“微笑挥手”的表情包 , 表面意思是“微笑着说再见” , 但在年轻人眼里 , 是“再见、不送、请快走开”的意思 。
知道了实情的中年人 , 谁不大呼“原来如此”并附上一个翻白眼的表情包 。
年轻人自有一套社交语言密码 。 对他们来说 , 文字是理性的 , 表情包是表达感性的最好方式 , 是跨语言和纯粹的 。 有了表情包 , 一些自称“社恐”的年轻人成了上下翻飞的线上社交“小蝴蝶” , 有时营造了人狠话不多的气场 , 有时又成为复杂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一道面具 , 通过自嘲和解嘲 , 宣泄负向情感 , 实现自我疗愈 。
表情包发展至今 , 已转变为各种通过符号拼贴、嫁接、挪用等在社会语境中的重新赋意 。 表情包的可解释性、隐晦性和不确定性 , 成为人们愿意使用表情符号的原因之一 。 但最常用的表情 , 恰是模糊的 , 而确定的表意符号 , 人们却并不常用 。 这样的表达方式 , 实际上是对既有语言环境的一个反抗 , 既是亚文化对主流文化表达的不在乎甚至不屑 , 也是无法或不愿与之合流的态度的流露 。
更进一步 , 借用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进行话语赋权 , 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 。 图文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 , 为年轻群体的表达带来更大的自主性 。 这种在表达中的反客为主 , 是年青一代乐在其中的 。
推荐阅读
- 年轻人|呼叫全城玩家,魔都首发「表情包地铁」启程,2022蓝不倒!
- 沈余银|视频化趋势下,云技术如何让视频表达更高效?
- Huawei|华为nova9系列人像慢门记录年度表情:将故事都写入照片中
- Intel|英特尔回应禁用新疆产品:出于表述合规合法初衷 并非它意或表达立场
- 宿华|7年前,快手就注意到视频媒体流在记录和表达上的优势
- 沟通|年轻人自有一套社交语言密码 表情包沟通尽在不言中
- 教育|“钱学森科学思想与当代中国”网络研讨会顺利闭幕
- 男生|emoji表情总结“我的十年”,网友泪目
- 网络|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
- 面部|表情太真实!“最先进人形机器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