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


网络|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
文章图片

最近 , 中青校媒的一项调查发现 , 超过70%的大学生会借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 , 60%以上受访者认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并且习惯通过表情包缓解尴尬 。 的确 , 近些年 , 表情包流动在各类社交场景之中 , 许多年轻人已经无法在虚拟社交时脱离表情包 。
表情包最早起源于一位美国人发明的笑脸符号 , 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颜文字、笑脸、绘文字、图文叙事以及动态图片等各类表情包 。 2014年起 , Emoji搜索引擎的创始人甚至将每年的7月17日定为“世界表情包日” 。 而表情包的真正盛行源于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 , 用户不仅能使用软件自带的表情包 , 还可以发布自己设计的专属表情包 。 社交软件使人们的交流逐渐从面对面沟通转向线上交往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习惯于在虚拟交流时“斗图” 。
表情包可以看作是线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 。 相较于面对面的沟通 , 人们在线上文字对话时较难感知对方的状态或情绪 , 而发送表情包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 当人们想表达负面情绪或者想怼人时 , 发送恰当的表情包既能表达自己的不满 , 也可以缓解对方在接收信息时的尴尬 。 表情包还能以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 , 比如 , 微信表情中能代表笑的状态有“憨笑”“呲牙”“可爱”“偷笑”和“微笑”等 , 当用户想传递开心的感受时 , 不必思考使用何种文字更为精准 , 只需要发送一个表情便可解决 。
除此之外 , 表情包能够充当同一圈层或代际群体的“接头暗号” 。 新媒体学者彭兰教授曾写道:表情包可以作为代际区隔和群体区分的标签 。 交谈越亲密或越志同道合的人之间 , 使用的表情包也会更加具体和生动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下级对上级或者晚辈对长辈较少使用表情包 。 这就好比老年人不理解年轻人蹦迪 , 而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跳广场舞一样 , 不同群体内部都拥有专属的沟通暗号和文化符码 。
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 , 而中老年表情包则以安静、祥和与正能量著称 , 这也造成了不同代际群体对于同一表情的认知差异 。 比如 , 中老年群体普遍认为微信里的“微笑”表情是一种开心的笑 , 但年轻人却认为它是带有嘲讽和高冷感的假笑 , 因为它与“难过”“再见”等表情一样视线向下 , 看上去是一种情感压抑后展露的笑容 。
【网络|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表情包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 , 还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 。 表情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 它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 。 比如 , 最近流行的“内卷”“躺平”“emo”和“yyds”都已被制作成诙谐风趣的表情包 , 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当下的生活态度 。 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赋权 , 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 , 这种带有亚文化属性的图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 。 比如 , 不少大学生都曾有拍摄老师讲课神态 , 并将其制作成表情包的经历 。 在课程微信群里传送老师的表情包 , 不仅能活跃虚拟社群的氛围 , 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