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驯“龙”三十载——记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二 )


“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怎样组织一个项目 , 甚至连该怎么出图、图纸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都没有固定的标准 , 很多技术要求都不确定 。 ”邢继说 ,
关于自主创新 , 邢继讲过一个有名的故事 。
在一次核电技术洽谈中 , 他和对方核电项目经理谈 , 如何尽快让我方设计人员掌握技术 , 对方说:“让你们的设计人员放下手中的笔 , 打开复印机就行了 。 ”
“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 可见 , 即使我们交纳了高额学费 , 老师并没有想教会学生 。 ”邢继说 。
后来 , 研发华龙一号初期 , 他们再次遭遇难以突破的障碍 。 他们找到一个国际知名企业 , 请对方在某一项技术上和我方开展合作 。 对方却说:“如果要合作 , 就要共同研发整个机型 。 ”
“这样的要求太苛刻了 , 会使我们失去对自主品牌的主导权 , 我们没有办法接受 。 ”邢继说 , 两年自主攻关后 , 问题解决了 , 我方掌握了关键技术 。
有意思的是 , 同样是这家企业 , 反过头来找到邢继团队 , 想要跟他们合作 , 并且不需要预设条件 。 这次 , 中国团队有了底气 , 告诉他们问题已经解决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在国际上合作应灵活开放 , 但我们坚持中国必须有自主核电技术 , 避免被卡脖子的情况 。 ”邢继说 。
不走捷径
事实上 , 究竟是自主研发还是国外引进 , 从我国核电发展之初就一直存在这样的争论:自主研发 , 所需人力、财力巨大 , 研发周期长 , 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 , 但一旦成功就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实现出口 , 并且能够拉升上下游装备制造业整体升级;国外引进技术 , 很快就能落地 , 可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 不能出口 。
“我们虽然两条腿走路 , 引进、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技术 , 但是真正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 。 不要想着有捷径 , 可以拿着别人的东西就去做 。 ”邢继说 , “我们研究的是一个未来的核电产品 , 可能会承担带动国家走出去的责任 , 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体系 。 ”
研发设计团队成员张利说 , 十多年来 , “华龙一号”虽然有很多波折 , 甚至一度面临夭折 , 但始终在朝着一个方向行走 , 那就是自主创新 。
2009年 , 邢继成为CP1000型号的总设计师 , 提出“能动加非能动”的安全设计理念 。 这就是华龙一号(ACP1000)的雏形 。
所谓“能动” , 就是靠电力来驱动安全系统 , 保障核电站事故后续安全停堆 。 如果在极端情况下 , 核电站断电了 , 这时“非能动”就能派上用场 , 依靠重力、温差和压缩空气等自然力来驱动安全系统 , 通过蒸发、冷凝、对流、自然循环等自然过程来带走热量 , 可以保证核电站的安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