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曹操居《魏书》第一,为何刘备孙权却在《蜀书》《吴书》屈居第二( 二 )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那么 , 刘备、孙权分别在《蜀书》《吴书》中位居第二 , 是否可以理解为:他们要为曹魏正统观“让路”呢?
窃以为 , 这两件事或许有些小关联 , 但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
理由很简单 , 陈寿若真想让孙刘给曹氏让位 , 干脆合三书为一体 , 将吴蜀两国人物统统编入《魏书》里面算了 。 到那时 , 刘备、孙权可为一诸侯 , 列为传记;至于他们麾下诸多臣子 , 便不论地位高低与否 , 须统统附在各自主公的传记下 。
但陈寿并没有这么做 , 他所著《魏书》《蜀书》《吴书》 , 乃是独立成书 , 彼此之间其实是并列关系 。

上图_ 《三国志》 , 二十四史之一 , 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
二、陈寿的良苦用心
历史上 , 《三国志》在成书后的数百年内 , 一直以《魏志》《蜀志》《吴志》的面目示人 。
成书于五代时的《旧唐书》 , 便将《魏书》与《蜀书》《吴书》分别列入了“正史类”与“编年类”中 。 这种分法虽然不妥 , 却也证明了三家史书的确独立存在 , 互不影响 。
直到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 , 三书合为《三国志》 , 才有了后面的《魏书》、《蜀书》以及《吴书》的排列顺序 。 理由也很简单 , 曹魏政权毕竟占据中原之土 , 实力最为强大 , 还是通过“禅让”完成嬗代的 。
这并非是陈寿的用意 。 实际上 , 他的良苦用心 , 便体现在三书的并列上 。
要知道 , 碍于司马氏的统治地位 , 陈寿不得不尊曹魏为正统;但对于曹、刘、孙三家帝王 , 他仍是采取了统一的编排方式和体例 。 《先主传》《吴主传》虽名为传记 , 但其体例与内容 , 却是对标《武帝纪》而存在的 。

上图_ 黄巾起义
更加重要的是 , 刘备、孙权之所以在《蜀书》《吴书》中“屈居”第二 , 也是为了“服务”陈寿三书并列的逻辑 。 观《三国志》叙事 , 可知它起于黄巾起义 , 接着是诸侯割据一方、群雄逐鹿中原 , 而后三分天下 , 终至西晋一统 。
魏、蜀、吴三国 , 皆是从汉末乱世发家 , 进而建立国祚 。 先有曹操 , 后有曹魏政权;先有刘二牧 , 后有蜀汉政权;先有孙破虏讨逆 , 后有东吴政权 。 在陈寿的叙事“大纲”下 , 魏、蜀、吴三家之正统 , 皆源自于东汉(见下图) 。
由此可见 , 若刘备、孙权直接位于《蜀书》《吴书》第一 , 那蜀、吴两国的建国道路 , 便与东汉王朝直接割裂开了 。 若真如此 , 岂不恰好证实了蜀、吴两国得位不正?

上图_ 在陈寿的叙事“大纲”下 , 魏、蜀、吴三家
三、刘二牧何以在刘备之前?
三书之中 , 蜀国比较特殊 , 需要单独说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