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科研长路上青年们的心声诉求有哪些( 二 )


2017年 , 我结束了6年的硕博连读 , 正式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验科工作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我们团队成为全球最早发现COVID-19全基因组序列的三个团队之一 。
疫情暴发初期 , 没有专门的检测试剂盒 , 只能用检测其他病毒的试剂盒或实验室自建的方法检测 。 面对陌生的病毒 , 我心里也害怕 , 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 记得那年大年三十 , 我直到0点才结束工作回家;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突发聚集性疫情时 , 我赶到北京支援了21天 。 因为团队的突出表现 , 我们党支部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荣誉 , 我深感荣耀 。
让我颇感吃力的是 , 在我国 , 医生面临着临床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 特别是在大型三甲医院 , 工作量本就“爆表” , 两者很难兼顾 。 是侧重其中之一 , 还是都不放弃?我选择了后者 。 因为 , 临床和科研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我的工作正是在临床检测的一线关口 , 对我来说 , 实验室检测能力是把好传染病防控关口的关键 。
读书时 , 导师告诉我:“科研人员毕业后的‘第一桶金’特别重要 。 ”“第一桶金”往往是第一个独立完成的项目 , 怎样用好资金、做出成绩 , 是每个年轻科研人员都会面临的问题 。 幸运的是 , 现在国家和地方对年轻人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了 。 在我们医院的支持下 , 我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参与了多项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 , 还入选了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 我想 , 青年如果能扛住压力 , 静下心来把项目做好 , 科研成果一定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 希望社会各界能留给我们更多时间去成长、去探索 , 这样 , 面对“短平快”的研究方向 , 我们就更有底气说“不” , 有底气去踏踏实实攻难关 , 成长为自己领域真正的专家 。
“本领恐慌”如何破?唯有靠奋斗
讲述人: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主任工程师、碳中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利宁
说到能源 , 中国无疑是能源大国 。 但长期以来 , 我国在世界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却始终比较弱 。 比如 , 多年来 , 国际能源署、美国能源情报署等国际机构 , 壳牌、埃克森美孚、BP等国际大能源公司都在持续编制、公开发布能源展望报告 , 受到各国重视 , 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声情况却不理想 。
2015年 , 我所在的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 致力于围绕能源与国企两大领域咨政建言、答疑解惑 , 而开展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研究、向海外讲述中国方案 , 成为全院倾力投入的一项工作 。 在这项工作中 , 院里非常重视为年轻人搭台子 , 鼓励我们挑大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