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教育观:再穷也要对未来投资( 三 )

超脱“是非观”束缚父母对任正非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 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提到 , 父亲为他起了一个颇有禅意的名字——任正非 , “正即非 , 非即正”这六个字浓缩了父亲几十年的人生感悟 。 两年后 , 任正非的大妹妹出生 , 起名为任正离 , “正非”“正离”实际上反映了父亲的一种人生哲学 。 从幼时起 , 父亲就给儿女们种下了一颗种子:不要被自己的“是非观”误导 , 别被狭小的自我圈子束缚 , 生活有无限的可能 。 不随主流 , 但心里要有主流 。 离开主流 , 才是推动主流 。 这在任正非后来的人生、事业中得到体验 。 超脱是非观的束缚 , 并不是不讲是非原则 , 正如超脱生死 , 并非是让人不珍爱生命 。 正所谓 , 向死而后生 , 只有我们超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 来看待这个世界 , 我们的格局、视野才会更宽阔 , 才能看到常人看不见的世界 。 所以 , 冯仑对任正非的印象就一个字:大 。 第一个 , 身形比较大 。 第二个 , 格局大 。 我们做房地产那会儿 , 只盯着一块地 , 一件事 , 他说的是全世界的事 。 第三个 , 视野大 。 他讲事情横着讲、纵着讲 , 讲了很多历史 , 也讲了很多国外见闻 。

不要随大流 , 要有自己的绝活对于十几年前就力排众议做出芯片“备胎”计划 , 众多媒体好奇任正非的危机意识来源于何处 。 一个人能够居安思危 , 必然有一段居危思安的经历 。 任正非的青少年时代 , 正是中国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 。 任正非兄妹七个 , 加上父母共九人 , 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 , 生活十分困难 。 任正非“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钱度饥荒 , 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 。 ”当时 , 他们家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 , 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 , 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 。 如果不是这样 , 总会有一个、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 。 “文革”中 , 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被打为右派 , 原本就非常拮据的家庭一下子遭遇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打击 。 因受不了非人的折磨 , 任摩逊的老同事、老革命、学校的党委书记黄宣乾自杀了 。 而任摩逊忍受百般屈辱和心灵折磨 , 活了下来 。 这些极端经历 , 让任正非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有了更多的认知 。 政治环境尚且有如此剧变 , 以利益为主导的国际商业环境更是如此 。 大二那年 , 父亲被关进了牛棚 。 任正非扒火车偷偷回家看望父母 。 半夜步行十几里回到家里 , 第二天一大早临走时 , 父亲脱下自己的一双旧皮鞋送给他 , 并特别叮嘱:“记住 , 知识就是力量 , 别人不学 , 你要学 , 不要随大流 , 你要有自己的绝活!”别人不学 , 你要学 。 不人不做 , 你要做 。 要有自己的绝活 。 所以 , 华为在30多年的发展史上 , 锻造了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技术 。 而且是核心技术 。 这就是绝活 , 让他免遭敌人卡脖子的绝活 。 向最坏处准备 , 向最好处努力 。 发生在他青少年时期的饥荒与贫穷 , 世情骤变的无常反复 , 塑造了任正非的底线思维与危机意识 。 让他凡事筹谋在先 , 手有余粮 , 灾年不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