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罗辑思维( 七 )

我有不少外国朋友,许多人的家庭出身也不是大富大贵,但我没有在他们身上看到“被培养为一种工具”的痕迹,反而看到的是不在乎“成功”,愿意去探索各种新鲜生活的动力。

同时我也知道要警惕“幸存者偏差”——曾经看过一个来中国的瑞典人写的书,他写到,有许多中国人问他“你们欧洲人为什么这么勇于探索?”,他的回答是“要知道,欧洲人是很多样的,只是因为我勇于探索,所以我来到中国,还有其他很多人并不是这样的,只是你没有见到”。两相比较,我觉得,虽然这个瑞典朋友并没有打着“传播知识”的旗号,但他更像在传播知识。

最后,学习不只是听听节目一个环节,还包括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培养,这是非常重要,但又被忽略的。

最近这些年和不少朋友讨论“学习”的话题,我逐渐清楚了,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出“从已知到未知”,不断主动扩展知识领地的能力。要锻炼出这种能力,就必须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已有的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常常问自己“这是真的吗?”,反思“我之前错在哪里了”,自问“我还需要学习什么”,以及坦然面对与已有认知冲突甚至让自己“丢面子”的信息,从而获得更立体全面的认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