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罗辑思维( 九 )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经济学的文章,讲述自己十多年前热衷于“经济学的思维”,仿佛许多各种学问都没必要那么复杂,都可以拿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来轻易解剖,并相当自得。后来才发现,不但现实世界的约束远远多过黑板上的分析,而且“经济学”本身也早已经一日千里。真正需要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来回来去的“供给-需求”、“价格曲线”根本不是撒手锏,反而更像是过家家。

比如最低工资标准这回事,其结果远不是“损害社会福利”那么一锤定音。关于最低工资标准,学界已经有各种分析,基于各种数据,得到了许多立体而丰富的结论,这些恰恰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然而在这篇文章的留言里,许多读者仍然沉迷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口咬定结论毫不动摇,自信“真理在握”到了无以复加。对此,我只能感到深深的可惜。

好吧,总的来说,我不否认,许多人(包括我)从罗辑思维和“得到”中有所收获,而且有时候收获着实不小。但是我反对将它视作“传播知识”的化身,因为它提供的一些信息并不准确,兜售的一些观点失之片面,也不利于培养真正的学习习惯。所以,对它过分贬低和过分吹捧,都不是理性的态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