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伦理学:关切人类未来的伦理学( 三 )

技术伦理学的多重面向

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 , 控制论创始人罗伯特·维纳向世人提醒信息技术对社会构成的威胁 , 提出应将对新技术的讨论提高到道德认识的层次 , 由此奠定了计算机伦理学的基础 , 也奠定了他作为计算机伦理学创始人的地位 。 计算机伦理学学科史始于美国计算机专家沃尔特·曼纳 。 在20世纪70年代 , 他注意到计算机伦理问题日益突出 , 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领域应当成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 将之命名为“计算机伦理学” , 并将计算机伦理学界定为研究计算机技术引发、改变和加剧伦理问题的应用伦理学科 。 1984年是计算机伦理学发展的分水岭 , 它能够成为“显学”与美国计算机伦理学家詹姆士·摩尔和黛博拉·约翰逊不无关系 。 摩尔提出“真空说” , 认为计算机伦理学是一门全新的伦理学 , 因为计算机技术具有以往技术不具有的逻辑延展性 , 这一特性导致了理论的含混和政策的真空 。 从前的伦理学理论无法回答计算机技术提出的挑战 , 需要建立一门全新的伦理学来应对 。 约翰逊设立了计算机伦理学研究的议程 , 将计算机视为典型的社会技术系统 。

人工智能伦理学的发展在上述线索中穿行 。 1966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家韦曾鲍姆编写了一个名为ELIZA的心理疗法计算机程序 。 这个程序表明计算机能够进行自动化的心理治疗 , 并容易导致将人看作机器的“艾丽莎效应”(Eliza Effect) 。 韦曾鲍姆担忧人类“信息处理模式”会增强科学家甚至普通公众把人仅仅看作机器的倾向 , 认为人工智能的滥用可能损害人类的价值 。 韦曾鲍姆是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先驱 , 代表计算机伦理学中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路径 。 1988年 , IBM公司的雷蒙·巴尔金提出 , 如果机器人最终与人难以区分 , 那么我们必须制定伦理行为规范来调整真实的人与“人工的人”之间的关系 。 他编撰了“赛博伦理学”一词 , 用以概括这一研究领域 。 巴尔金提出的这条路径代表计算机伦理学的机器人伦理学线索 。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商业化普及 , 网络伦理问题获得空前的关注 。 斯皮内洛、塔瓦尼等众多学者相继出版了大量网络伦理学著作 , 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网络伦理学的研究热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