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见证恒星的生与死( 三 )

而反射星云附近的恒星温度较低,紫外波段的辐射不足以激发星云中的物质发光。反射星云发出的光来自于星云中的星际尘埃对附近恒星光线的散射。暗星云附近则没有明亮的恒星,气体本身不发光,尘埃也无法反光,在身后亮背景的衬托下,显示出黑暗的轮廓。

弥散星云可以成为新恒星诞生的温床。质量很大的星云会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经历收缩、密集和升温的过程。当星云的质量很大时,密度足够大的星云区收缩的更快,导致星云瓦解成若干个中等星云。如此的过程在中等星云中重复后,中等星云将继续瓦解成一些更小的星云。这些小星云吸引着周围的气体和尘埃逐步聚集,自身温度也随之升高,最终形成了恒星的“胚胎”——原恒星。在“创生之柱”中,人们已经发现了若干个原恒星,表明恒星产生的过程正在鹰星云中生生不息地进行着。

死亡恒星的遗迹

虽然和恒星蓬勃诞生的弥散星云同属星云家族,但行星状星云是恒星演化到生命晚期所产生的遗骸。当恒星内部的核能衰竭之后,恒星内层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体积小、密度大、温度高的白矮星,而外壳则向外喷发,形成体积大、密度小的行星状星云。由于行星状星云看似具有行星的外形和颜色,因此被最早研究它的天文学赫歇尔冠以现在的名称。但实际上,行星状星云和真正的行星基本没有联系。行星状星云的寿命只有一万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星状星云还将继续膨胀,变得愈发稀薄,最后完全消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