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忍不住再聊一件事,内部市场化( 四 )


—3—

现在你明白 , 在一般的情况下 , 企业内部是“计划” , 企业外部是“市场” 。

“内部市场化” , 刚好是卡在中间 , 因此显得有些纠结和矛盾 。 而这种纠结和矛盾 , 其实也只能算一种对原有管理制度的补充 。 因为有一些特殊情况 , 让“计划经济”解决不了内部的问题 。 比如企业的有些能力 , 必须自己拥有 , 不能到外部市场去购买 。 但是在面对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 计划又赶不上变化 。 怎么办?引入外部的市场机制 , 变成内部市场化 。 在企业内部 , 用市场的灵活性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这种做法的好处当然显而易见 , 但是没有什么东西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 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是包治百病的 。 就像微软 , 选择了一个界面组 , 另一个界面组就淘汰了 。 腾讯的赛马制也一样 。 3个团队同时做微信 , 我们只记住了来自广州研究院的张小龙团队 。 另外两个团队的努力 , 付诸东流 。 而6个团队同时做“吃鸡” , 有4匹马跑到一半就死了 。 另外幸存的两匹 , 上线再比 。 结果跑着跑着 , 又有一匹马死在了路上 , 被证明是发育不良 。 最后 , 只有一个团队能一骑绝尘 , 那些跑不动的 , 跑死的 , 都解散了 。 不仅微软、腾讯 , 韩都衣舍的“小组制”也一样 , 海尔的“生儿育女”也一样 , 内部市场化都一样 。 都是残酷的竞争和淘汰 。 而在残酷的竞争背后 , 不仅是其他团队的死亡 , 对公司来说 , 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 为了跑出一匹马 , 要陪跑很多匹马 , 也要枉费折损许多草料 。 所以内部市场化的本质 , 是用成本换效率 , 用浪费和死亡换速度 。 是你愿不愿意 , 更是你能不能为了更高的效率 , 承担更高的代价 。 狼性、活力 , 都只是内部市场化带来的一个结果而已 。 如果不能承担 , 如果是为了狼性而狼性 , 那么很可能是用员工的青春试错 , 让团队用通宵干活为错误买单 。 最后 , 不仅没有换来效率 , 还徒劳浪费许多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