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财新的气生错了?( 五 )

为什么财新的气生错了?

新媒体时代的读者早就对信息源没了概念。大家不再关心是引语还是转述,是实名还是匿名,是全都来自一个人还是来自多种声音,是专家讲的还是论文里的,之前有没有人讲过。

我上大学的时候,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老师对通讯作业的硬性要求是:必须至少有一句直接引语。现在看来这是个搞笑的要求,但在当时,这就是新闻人写作中肉眼可见的重负。

记得几年前,有次《南方周末》发了一篇全匿名的稿件,为了保护采访对象隐私,一个实名出场的都没有。据说这个事情引发了编辑部内部的大规模争论。

在新的非虚构理念看来,只要有合理原因、编辑部内部知道、不是单线联系、事实核查通过,其实全匿名问题不大。人物实名出场并不是故事本身足够好的必要条件。

现在,对于负责任的媒体而言,靠谱和真实是对信息源的基本要求,但呈现形式不是。对于信息源呈现的包袱过重,往往会严重损害阅读体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