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造有道德的机器人?( 二 )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艾伦对人工智能与道德问题的理解。

采访 | 王小红(西安交通大学计算哲学实验室中方主任)翻译 | 杨冰洁、高元昊

译校 | 王小红责编 | 惠家明

1. 什么是人工智能的“道德”?

艾伦:人工智能的“道德”,或者说,“道德机器”(moral machine)、“机器道德”(machine morality),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在此,我将这些含义归为三大类。在第一种含义中,机器应具有与人类完全相同的道德能力。第二种含义中,机器不用完全具备人类的能力,但它们对道德相关的事实应该具有敏感性,并且能依据事实进行自主决策。第三种含义则是说,机器设计者会在最低层面上考虑机器的道德,但是并没有赋予机器人关注道德事实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就目前而言,第一种含义所设想的机器仍是一个科学幻想,我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实现它。所以,我在《道德机器》一书中略过了对它的探讨,而更有兴趣探讨那些介乎第二、第三种意义之间的机器。当下,我们希望设计者在设计机器人时能够考虑道德因素。这是因为,在没有人类直接监督的情况下,机器人可能将在公共领域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这是我们第一次创造可以无监督地运行的机器,这也是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与以往一些科技伦理问题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这样的“无监督”情境中,我们希望机器能够做出更道德的决策,希望对机器的设计不仅仅要着眼于安全性,更要关注人类在乎的价值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