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封神”:新显微技术看清细胞内每个细节!独家专访( 五 )

\n

新显微技术可以看清楚电子显微镜中难以辨别的部分 , 如特别长且错综复杂的内体 , 并且可以区分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来源的囊泡 。 比如:

\n

染色质:神经元的细胞核在成熟前后有显著不同 。 DNA 会重新包装 , 开启新的一组基因 。 这些变化会在细胞内部的灰色斑点和彩色荧光两种模式中体现出来 。

\n

神经黏连:类似瑞士奶酪的黏连会将新生神经元迁移到神经系统的正确位置 。

\n

内体:可帮助细胞存储蛋白质 , 分解胞内垃圾以及运输物质 。 但电子显微镜照片无法区分那么多囊泡 。

\n

将改写生物学教材

\n

研究人员说 , 该技术的本质是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FIB-SEM)的冷冻固定和冷冻替代/染色两步骤之间插了一个步骤 , 即低温超分辨率(cryo-SR)成像 。 这就同时具备了基于树脂包埋的荧光显示、重金属染色和超微结构显示 , 可谓一箭多雕 。

\n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如此评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