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套壳,科研打假不妨引入人工智能( 二 )

\n

但在如今信息互通互联、“技术帝”遍布网络的背景下 , 那些“贴牌”或“套壳”技术的翻车并不意外 , 而是必然 。 “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 , 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 , 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 在互联网时代也得以应验 。 之前“汉芯1号”从产品发布到被曝光造假经过了4年;而今 , 木兰从高调称“完全自主”到被定性为“科研不端” , 只用了4天 。

\n

如今 , 中科院对这一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初步处理 。 而要让类似事件绝迹 , 在学术打假上或许可采用更多手段 。

\n

前段时间 ,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伊丽莎白·比克曾在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质疑我国学者多篇论文存在图像造假问题 。 当时她提到 , 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帮助“打假” 。 从效率上来看 , 在过去5年里 , 比克已经花了将近5000个小时来“纠察”论文 , 但如果用打假的AI软件 , 效率会提高很多 。

\n

全球最大的出版集团之一爱思唯尔 , 也积极研发和采用AI软件来打假 。 2017年爱思唯尔就研发了一套名为Evise的软件 , 来帮助进行论文的同行评审 。 总部位于瑞士洛桑的网络期刊出版商“洛桑前沿之声” , 也推出了AI软件AIRA来进行审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