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套壳,科研打假不妨引入人工智能( 三 )

\n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正在尝试利用AI系统来打假 。 原理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抓取在线科学文献数据库和科学家的个人网页 , 收集申请者和潜在申请者的出版物或研究项目的详细信息 , 再综合人工审核 , 以判断申请人是否存在造假行为 。 如果“论导师崇高感”之类的文章 , 放到现在再重新过审 , 很可能会被AI的火眼金睛识别出异常 。

\n

而以“木兰”为例 , 它虽然不是一篇学术文章而是一种编程语言 。 但这种语言有多大程度上是照搬Python语言 , 对于AI来说应该不是难事 。

\n

因此 , 从长远来看 , AI和人工相结合的审核方式 , 在“学术打假”过程中将大有可为 。

\n

处罚学术不端 , 可考虑建“黑名单”

\n

另一方面 , 对学术不端的处理除了零容忍外 , 还需要对造假的打击更为严厉 。 关于学术不端 , 美国有多种措施 , 而且处罚非常严重 , 值得借鉴 。 美国一旦对研究不端行为的指控被查证 , 学术不端者在一定年限内将不得参与任何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从18个月到10年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 , 也不能在美国公众与卫生服务部设立的任何咨询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任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