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套壳,科研打假不妨引入人工智能( 四 )

\n

此外 , 学术不端者的身份信息将在研究诚信办公室网站上公示 , 以供查询 , 直到处罚时间到期 , 学术不端者的名字才会在网站上消失 。 当然 ,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者还会有被开除公职甚至判刑的处罚 , 而后者是迄今最为严厉的惩罚 。

\n

比较起来 , 我国处理学术不端似乎偏轻 。 2017年1月1日实行的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 考虑到不同的调查机构其处罚权限不同 , 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方式 。

\n

如项目承担单位可以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做出“记过”“降职”“辞退”等处罚;行业主管部门、地方科技部门可以采取“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禁止参加其主持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处罚;科技部可以“终止项目 , 收缴剩余项目经费 , 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 , 甚至“在一定期限内 , 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 。 对于某个科研不端行为 , 这些机构可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做出处理决定 。

\n

但这些处罚不足以彻底震慑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 针对“木兰”造假事件 , 如今相关单位目前做出了“停职检查”的处理 。 接下来 , 会否有进一步的处理 , 最终处理与造假蒙混过关后获得的利益是否相称 , 也值得观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