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露地标准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十 )

2.5.2.9 颈腐病 。 病原为葱腐葡萄孢 , 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残体或贮藏鳞茎上越冬后 , 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伤口侵入 。 阴雨连绵湿度大时最易发病 。 田间忌连作、大水漫灌和偏施氮肥 。 贮藏前 , 用红外线灯(距离 15cm)照射 6min 。 用药可参照灰霉病 。

2.5.2.10 软腐病 。 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病亚种细菌 。 在洋葱大田和贮藏期均可发生 。 南方地区发病较重 。 葱蓟马和葱地种蝇等也可传病 。 发病初期 , 用 30%DT杀菌剂 500 倍液喷雾防治 , 也可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 4000 倍液喷雾防治 。 视病情每隔约 5d喷 1 次 , 连用 2~3 次 。

2.5.2.11 黄矮化病 。 病原为洋葱矮化病毒(OYDV) , 仅侵染葱属植物 。 主要是蚜虫和葱蓟马在田间传毒 。 天气干旱、管理粗放是发病的诱因 。 首先对蚜虫和葱蓟马采用趋避和防护措施 。 在苗床范围按1m间距插高 1~1.5m的架材 , 并在上面绑扎长约0.5m、宽 3~5m的反光作用良好的塑料薄膜条带 , 借风摆动可起到良好的驱避作用 。 如条件允许 , 可用防虫网进行保护 。 发病初期喷洒1.5%的植病灵1000倍液或 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 每隔7~10d再喷施第 2 次药液 。

推荐阅读